洛陽油旋兒
油旋兒和火燒饃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工藝的區(qū)別。成品的油旋兒上有一圈圈環(huán)紋(旋兒),很像蝸牛殼的模樣;火燒就簡單了,一個大餅子,有的光臉有的粘些芝麻粒兒而已。再者做油旋兒叫打,即在鐵鏊子上抹點油先烙后烤,可能工藝復雜才叫“打”吧,而火燒不管是烙、炕、烘、烤,一個程序就熟了。
洛陽油旋兒,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最好是豫西北邙山上的麥子,因天旱缺水產(chǎn)量低,磨出的面粉有一種獨特的“料姜石”味和筋道。油旋兒鋪一般較小,半間房足矣。多是門前搭個棚,火爐置于棚下。雞鳴三鼓,師傅開始在缸里加面舀水,然后庖丁解牛狀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騞然,莫不中音。巨大的面團和好,醒上個把鐘頭,再撈到案板上反反復復地揉搓。這時師傅的雙手與面團,便如歷盡千坎萬坷才找到機會偷情的男女,時而顛鸞倒鳳銷魂蕩魄,時而卿卿我我如膠似漆,纏綿悱惻直至東方既白,才會戀戀不舍地松開。大面團切做小塊搓條,揪成一個個蒜頭樣的面劑子,兵馬俑般壯觀地碼在案板上,便成了等待著鳳凰涅槃的胚胎。
看打油旋兒,絕對是一種藝術享受。第一步:師傅先把面劑子摁扁,左手按住,右手握住中間粗兩邊細的小面杖(有的干脆就用啤酒瓶),在案板上敲兩下,橫在面劑子上搟兩個來回,長長的橢圓形面片就成了。第二步:師傅右手三個指頭并攏,碗里蘸了油往面片抹的同時,左手在另一只碗里捏一撮鹽沫五香粉撒勻,兩手把面片卷成螺旋形圓柱,豎起后用手掌壓成圓形。第三步:在鏊子上擦了油,把半成品的油旋兒放上去的烘烙,兩面挺身后換到下面的爐壁周圍焙烤,中間翻一次即可。成品出爐時,師傅會趁熱把正面的“旋渦”摁下去,以顯示油旋兒的層次感。
最后說到打油旋兒的鏊子,很像現(xiàn)在的平底鍋,但鍋沿上有三個對稱的孔,孔里有環(huán),環(huán)上各有幾節(jié)鐵絲勾連,鐵絲的頂端固定一處,吊在火爐上方的棚桿上。師傅一手挪住鐵絲,會把鏊子稍稍提高,再拉離火爐,另一手可以放取或翻烤爐壁的食物。等烤熟的油旋兒出爐時,團團金黃亮眼,圈圈漣漪蕩漾,旋紋寬的如帶細的若絲,厚處香醇薄處酥脆,有的地方還喜歡撒一把碎蔥花或小茴香,白綠色蔥花和焦黃米粒樣的小茴香,惹眼饞嘴攢鼻子,真可謂一見鐘情的美食了。
洛陽人愛喝湯,所以油旋兒鋪多在湯館旁邊。不管它什么羊肉湯、驢肉湯、牛肉湯、豆腐湯、丸子湯、臭雜湯、不翻湯,只要配了油旋兒喝都是一絕。在我生瓜蛋歲月的記憶里,一碗羊肉湯一角五,一個油旋兒二兩糧票六分錢。對于一個鄉(xiāng)下孩子來說,如果能在熙熙攘攘的洛陽街頭,尤其是冰天雪地的寒風里,左手端碗羊肉湯,右手拿個油旋兒,熱氣騰騰中吸吸溜溜地邊吃邊喝,或者雙手捧著泡了油旋饃的大海碗,讓膻味撲鼻的浪潮洶涌地拍打起味蕾,那該是怎樣一種奢侈的幸福、幸福的奢侈??!
世事滄桑,幾十年后的今天,饑寒交迫的日子遠遁了,但物欲的霧霾卻時不時地充斥于天地之間。有時子夜夢中,我會忽覺回到了故鄉(xiāng),蹲在一處粗陋的瓦棚檐下,把熱騰騰香噴噴的油旋兒掰碎,和著樸素的時光泡進碗里,大快朵頤。抑或捧一個金光燦爛的油旋兒,拇指和食指從它最邊上的尾巴尖掐住,一圈一圈,一綹一綹,一小口一小口地撕著細嚼慢咽。于是在牙齒和耳朵之間,便有了一種歲月靜靜流逝的聲韻,舒緩、渾厚、清純,仿佛一朵淡雅的花在內心深處輕輕綻放,安然而美麗。
00001.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