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就想寫這篇小文了,因心懷慚愧,思慮再三,還是把筆放下了。那是
幾天前,三弟孝明給我發(fā)來了一個郵件,打開一看,是作家吳寶三先生在省報發(fā)表的一篇文章《遇見啟蒙老師》,說的是其隨黑龍江作家采風團到綏化采風,遇見了啟蒙老師著名詩人、書法家陸偉然先生的事。文中講的是1965年及之后陸偉然先生對他這個文學愛好者——無名之小卒的指導和幫助,引導他走上了文學之路。在文章的最后他說:“這次到綏化采風,見到了劉鐵民這樣的老作者,還有陸先生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的諸多新作者,無疑,陸先生是大家公認的伯樂。”看來,受過陸老師指導的業(yè)余作者真是不少,我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知道陸老師什么時候來綏化,我一定會想辦法湊到近前去看一看,即使沒有勇氣“面見”,我也會躲到人堆里“偷偷地”一睹老師的風采。我和陸老師雖然至今無緣見面,但他曾經(jīng)對我的指導,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那是1980年的新年伊始,我學習寫詩已經(jīng)有好幾年的時間了,雖然在《伊春日報》上發(fā)表了幾首“豆腐塊”,但覺得自己的進步很慢,水平?jīng)]有什么提高,就想找個名家指導一下。可找誰呢?我一下就想到了陸偉然,他能夠在中國最高級別的文學刊物《詩刊》、《人民文學》上發(fā)表詩作,已是全國有名的詩人了,水平是夠高了;并知道他當時工作在黑龍江,地緣上感覺也近一些。于是,我選了一首自己覺得寫得挺好的詩,工工整整地抄在稿紙上,并附上了一封短信,就給他郵去了。信的主要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像老師給學生批改作文那樣:該一該二,動刀動斧,把長歪的枝杈剪掉,把樹干上的癤子、疙瘩鏟除,使幼苗能夠向著成材的方向生長。那時候年輕,郵的時候還挺“勇敢”的,郵過之后心里卻很有幾分忐忑:人家跟你素昧平生的,知道你是老幾呀,你就”冒懵”給郵去了,會理你嗎?而且郵的時候也不知道通信處,還是通過編輯部轉(zhuǎn)交的??蓻]過多久,回信真的來了!驚喜之情自不待言。打開一看,陸老師不僅在我的原稿上作了多處修改,還給我寫來了一封短信,信是這樣寫的:
聶孝中同志:
信悉。
你的詩寫的還不錯。前三段,我改了一下,也未必得當。第四段我
認為須重寫。第四段現(xiàn)在顯得調(diào)子太軟而且空。發(fā)現(xiàn)礦苗以后,一袋袋
帶回家,感情應激烈些,應更有想象。標題不行,沒有詩意,不要在
“四化”上兜圈子,選一個清新些的、一看就知道是勘探隊員的生活的
題目即可。
這些意見供你參考。太忙,不多寫。
即祝
筆健
陸偉然
二月二十日
信是用一頁宣紙,用毛筆小楷豎寫的行草字。字寫得很見功力,在我看來,跟字帖一樣,整張信就像一件書法作品,布局疏密得當,錯落有致,字跡秀朗剛健。信里提的意見很實在又很具體,用現(xiàn)在的說法是“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這封信對我的影響很大。說起來,一個具體的意見和對一篇文章具體的修改,對這篇文章而言,意義重大;同時,對開拓作者的思路也有極大的幫助。但這只是一個“點”,是一個“局部”;說它對我的影響大,是說它極大地提高了我對寫作的熱情,就像有一股激流涌遍了全身,推動了內(nèi)心的“水輪機”,使我這臺動力不足的“設備”高速地運轉(zhuǎn)起來了。那時我是地質(zhì)隊的一名工人,幾年來足跡踏遍了小興安嶺的山山水水,實在說野外工作天天翻山越嶺摸爬滾打是挺辛苦的,可我卻一點也不覺得累,一下班就把全部的業(yè)余時間都用在了讀寫上。多數(shù)的野外點都沒有電,我就點蠟夜讀。我訂了《詩刊》、《小說選刊》、《北方文學》、《文藝報》等刊物,當時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就是《人民文學》訂不上,它是“限制發(fā)行”的刊物,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對此我“耿耿于懷”了好長一段時間。為了讀好書、讀名著,我還通過“北京市新華書店郵購部”買了幾回書。那時,黑龍江團省委和《黑龍江青年》雜志社聯(lián)合主辦了刊授大學,面向社會招生,我還報名參加了其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習。
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我的文學水平應該是明顯的提高了,這不僅表現(xiàn)在在《伊春日報.>上發(fā)表的習作多了一些,還在《地質(zhì)報》(后改名中國地質(zhì)報)上發(fā)表了一些作品;更重要的是我的文學鑒賞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讓我感到慚愧的是,我的寫作沒能堅持下來。1983年春,電大首批招文科經(jīng)濟類學員,我一看是“文科”就報了名,當時也不知道“經(jīng)濟類”是什么“東西”,待到錄取通知書來了一看,是“工業(yè)會計”專業(yè),我立時就傻了眼,鬧了半天這會計就是“經(jīng)濟類”!送通知書的看我這樣,忙勸我說:你還是去吧,機會難得,咱隊青工二十多個去哈爾濱考試,就你自己考上了咱們局辦的公費全日制大專班,是全脫產(chǎn)帶工資啊。就這樣,在當年的六月我就去上學了。我這一上學,就操起了“算盤子”,放下了“筆桿子”,天天擺弄數(shù)字,把腦子里的“文學思維”都弄沒了。從1983年到2009年,屬于文學的東西我只字未寫。每次想到這點,都會感到遺憾,如果能一直堅持下來,會不會有所作為呢?細想想,也不一定。常言道:“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艹蔀椤镑虢恰钡模瑧撌怯幸欢ǖ奶熨Y的人。一直到黑龍江省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征文時,單位的政工部長讓我寫,我才寫了一篇文章;后來到了建黨90周年征文時,我又寫了一篇。這兩篇都獲了獎,分別編入了《放歌三十年》和《大美龍江》文集中,也算陸老師沒白培養(yǎng)我一回。
陸老師胸懷博大,對素不相識的文學愛好者熱心培養(yǎng),從吳寶三先生的文章看,受到他指導的人還有許多,我非常榮幸是其中的一個。只是我做的不好,屬于半途而廢“那伙”的。在往后的日子里,我還會“跩”兩筆,縱使栽栽歪歪的,就算是給自己留下一點痕跡罷。前幾天看報,老作家馬識途100歲了,不僅出了一本書,還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在此,我也祝陸老師像馬老那樣健康長壽,不斷地寫出新的篇章!
上一篇: 良心作證
下一篇: 《景老師拍鳥小記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