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VA无码中文字幕电影,粉嫩AV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王玥,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蜀地與道教的淵源

來源:作者:武斌時間:2015-07-16熱度:0

道家是中國本地的宗教,產(chǎn)生于東漢中、晚期,比佛教傳入中國(主要指中原一帶)稍晚些。雖然現(xiàn)在佛教在中國的影響遠遠大于道教,但道教是中國的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就是這個中國的本土宗教,和四川又最深的淵源,產(chǎn)生在四川,發(fā)展在四川,然后風行于全國。

宗教的產(chǎn)生往往與政治環(huán)境和自然地理條件又密切的關系。四川自古以來多名山大川,歷史上又數(shù)次作為割據(jù)西南的小朝廷而存在,這在客觀上就為宗教的產(chǎn)生和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的確,許多大師級的人物從廣袤的華夏大地,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匯集蜀中,潛心修道,建造了巍峨的寺廟,創(chuàng)立了各自的宗教派別。道教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公元142年,張道陵來到了蜀中,最后在大邑縣城北15公里的鶴鳴山落腳,這里成為道教的發(fā)源地。

鶴鳴山的這位老者,張陵,道教稱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天江蘇豐縣)人,和漢高祖是一個地方的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15日晚上。他的八世祖為“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建立了兩漢王朝,被封為“留侯”。而張良功成身退,飄然而去,隨赤松子學辟谷,導引輕身之術。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也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張道陵自幼聰慧,七歲時,開始學習儒家“五經(jīng)”,以后,不斷學習到社會上流傳的天文、地理一類的書。他刻苦學習,立志做官,并想輔佐漢室,榮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著他,最后,他進入了全國的高等學府—洛陽太學,在這里他博通五經(jīng),成了一名飽學之士。

張道陵太學畢業(yè)后,他想跟他的老師一樣來授徒講經(jīng),一舉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觀和西北的通仙觀,設立講堂,教授五經(jīng)。數(shù)年間,學生由千人之多,鄉(xiāng)人稱他為“大儒”,名傳一方。公元59年,張道陵二十五歲,被郡守以“賢良”推薦到朝廷,后來,到洛陽經(jīng)過考核,一舉中了“賢良方正極言直諫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令,今天重慶一帶。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強權的橫行,為官的貪贓枉法,老百姓食不裹腹,怨聲載道。他又想到自己為一介書生、小小縣令,怎么也改變不了這樣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張良,出離塵世,善保自身,以圖延年益壽罷了。他謝絕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辭去江州令職,便北上洛陽,隱居北邙山中,潛心修習黃老長生之道。他研讀了《道德經(jīng)》、《河圖》、《洛書》以及讖緯之學。三年后,得《黃帝九鼎丹法》,相傳神獸白虎銜符而至其所,其道術日益完善。

漢光武帝由讖緯之說登上皇帝寶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圖讖于天下”。漢明帝繼位后,秉承皇帝遺旨,宣揚圖讖,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國。漢章帝建初五年,也就是公元80年,在京城舉行了白虎觀會議,章帝主持以圖讖證五經(jīng),也就是以神學來講五經(jīng),聽說北邙山有個張道陵,便征召他為經(jīng)學博士,張道陵無心輔佐漢室,便避而不見。和帝永元四年,也就是公元92年,朝廷又下詔征張道陵為太傅,封兾縣侯,但張道陵卻視功名為糞土,所以三詔而不就。張道陵對來使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圣上,只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道陵決心離開云游名山大川、訪求仙術去了。最終就在大邑縣的鶴鳴山停下云游的腳步,開始潛心學習。

此時佛教已經(jīng)傳入中國,“白馬馱經(jīng)”的故事已經(jīng)在旱地流行,要想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教派是何其困難。中國前期的幾個宗教都是比較小,而且沒有多大的影響,經(jīng)常與一個朝代毫無關系,僅僅作為民間的組織。而道教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鶴鳴山此時是一座蒼松翠柏環(huán)繞、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這里遠離戰(zhàn)爭,遠離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山上遍布奇峰異石,整個山形如展翅欲飛的玄鶴,是一個修行的好地方。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就在這里停下了腳步,靜下心來,開始修行。他依然勤修苦練、打坐、尋求長生不老之術,餓了就吃山中的野果,渴了就喝山中小溪的水,純粹變成了一個與世無爭的老者。

經(jīng)過漫長而苦悶的時光,張道陵最后在鶴鳴山成功創(chuàng)立了道教。山上的面壁生活,已經(jīng)給了他像大山一樣的沉默堅毅,走出山洞他已經(jīng)有點不適應了,眩目的陽光讓他感到了刺眼,朵朵美麗的霞光簇擁著他。就在山東外的石桌上,他完成了他修煉的心得《道書》。這本書一共有24篇,內容詳細講述了道教的修煉法則,是道教最原始的一部經(jīng)典。當然,張道陵并不是特別孤單的,他帶來了他的家人,他得意的門生王長、趙生、他的兒子張衡,這里的張衡并不是漢朝那個天文學家張衡。帶著他們,他開始走下鶴鳴山,來到成都平原,開始傳播他的道義。

任何一種新生的事物,在它產(chǎn)生或出現(xiàn)的初期,都是受到社會的排斥的。我們不需質疑,這是一個鐵定的東西。蜀地的百姓對于道教這個新生事物當然不用說了,認為他的道術純粹就是騙人的伎倆,所以看到他都遠遠避開了。許多人甚至不允許他進家門,認為他是邪惡的化身。這讓張道陵很是納悶,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就換了身裝束,到市場上去問,一個賣山貨的老人告訴他說,蜀地人很崇拜“五”,認為有“五”的東西就是很神圣的,張道陵想想也是,我沒有入鄉(xiāng)隨俗??!這樣我行我素是不行的,要為大眾所認知,就要融入到當下的民眾中。于是他和弟子苦思冥想,就把道教改成了“五斗米教”,就是凡是來入道的人,都需交5斗米作為拜師的禮物。就這樣,蜀地人認為道教很圣神,于是對它產(chǎn)生了好感,開始加入到這個組織中來。張道陵除了向人們宣講道教的理論,還把自己在實踐中體會到的一些“特異功能”演示給人們看,對于一般的老百姓而言,這些特意功能無疑是最具有誘惑力的。隨著入道的人數(shù)慢慢增多,張道陵無需走村串戶地動員人們入道,而是安閑地坐在鶴鳴山中等待信徒的到來。由于每個入道者需要交納5斗米的入道費,因而山中積蓄漸豐。張道陵便把這些積蓄變成銀兩,雇了些人力,開始在山中修造道觀,鋪設道路。于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本土宗教足見在蜀地興起,傳到全國。當然關于道教的“五斗米教”的傳說只是見于道教的一些文獻記載,不能全信,但入道者交五斗米是不爭的事實。

在蜀地與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道教有關的地方很多,青城山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于青城山,并在這里戰(zhàn)勝了妖魔鬼怪,把道教留在了青城,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后來青城山得現(xiàn)在的名字,也主要是這方面的原因。青城山古名天倉山。唐開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更為現(xiàn)名。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岳,封青城山為“五岳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名為青城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huán)繞,狀若城廓。故為“青城”山。 另一種是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時佛教發(fā)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fā)生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改稱“青城山”,此據(jù)并非傳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證。

公元155年,張道陵己屆滿122歲,他自知大限將至,便于下會這一天,召集各治祭酒和要職人員,于鹿堂治就是今四川綿陽縣開會,囑咐身后之事。天師當眾宣布,其天師之位,由兒子張衡承繼,特別強調說明:“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本瓦@樣正式規(guī)定了歷代天師之位,一定要有張家宗親來繼承的傳承關系。道教是一個家族式的傳承,張道陵被稱為“天師”,他的兒子張衡被稱為“嗣師”,張道陵的孫子張魯被稱為“孫師”。張道陵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jīng)典,并自撰《老子想爾注》發(fā)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并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天師張道陵在唐僖宗時被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封為“正一沖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因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門后裔由今天陜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F(xiàn)貴溪縣上清鎮(zhèn)天師府即其遺脈。

這以后,在鶴鳴山和青城山修行的還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趙昱、孫思邈、羅公遠、玉真公主、傅仙宗、徐佐卿、杜光庭、陳摶以及明朝道教大師張三豐。其中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被稱為“蜀中八仙”

容成公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仙人,黃帝之臣子,是指導黃帝學習養(yǎng)生術的老師之一。其早期的記述與房中術的傳播直接相關,有傳說他是蜀地人。根據(jù)各種民間傳說,老子的形象曾經(jīng)在青羊宮和蜀地顯現(xiàn)。蜀人也深深相信,只有蜀中的仙山和道觀能夠真正吸引來無蹤去無影的各路神仙。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tǒng)”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tǒng)一的。張道陵在蜀中創(chuàng)立了道教。嚴君平,原來叫莊君平,因避漢明帝劉莊諱。他蜀郡人,漢成帝時隱居成都,以卜筮為業(yè),“因勢導之以善”,史稱“蜀人愛敬”。著有《老子注》和《道德真經(jīng)指歸》。李八百是漢族民間傳說中的蜀中八仙之一,屬于道教神仙。關于他的傳說很多,因其在世上活了八百歲或日行八百里而得名,但關于具體哪個人眾說不一。爾朱為復姓,其先祖為契丹胡人部落,世居爾朱川,因以為姓??紶栔煜捎卸耍阂皇亲S秀所指的爾朱,當在晉以前,目前筆者實在無從稽考。二是唐末五代孟蜀時的爾朱,名洞,字通微,號歸元子。

范長生是三國和西晉時期人,涪陵丹心,今重慶黔江人,“蜀之八仙”之一。宋代祝穆《方輿勝覽》云“先主劉備征之不起,就封為逍遙公”,“劉禪易其宅為長生觀”。《列仙傳》說蜀才“年百余歲,人奉為仙,稱曰長生”?!顿Y治通鑒》云:“長生博學多藝能,年近百歲,蜀人奉之如神”。當時李特、李雄在成都建立政權,他們虔誠篤信道教,范長生被拜為相,弘揚天師道,封為“四時八節(jié)天地太師”。當時成都地區(qū)的天師道空前興盛,一直延續(xù)到宋初。范長生死后,他的兒子范賁被李雄認為丞相。公元347年,范賁在李雄他們的成漢政權滅亡后,還在成都當了幾天皇帝。

《方輿勝覽》載:“趙昱隱青城山,隋煬帝帝起為嘉州太守。時鍵為潭中有老蛟為害,昱率甲士千人夾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頃,潭水盡赤,顯左手提蛟頭,右手持刀,奮波而出?!痹谔铺诜馍褚郧?,當?shù)孛癖娨褳橼w昱立廟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時,益州大亂,張乖崖奉旨入蜀治亂,曾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請皇帝追尊圣號,曰“清源妙道真君”。

孫思邈,是北周、隋唐與唐代醫(yī)藥學家,被后人譽為“藥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道號“妙應真人”。在很多道教宮觀里都有“藥王殿”。他醫(yī)德高尚,重視養(yǎng)生,濟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他援道入醫(yī),寫成《千金方》傳世,他也在四川待過。

羅公遠,公元618至公元758,唐代道士。又名思遠。彭州九隴山人,就是今天彭山人。筑室修煉于漓元治中,常往來青城、羅川之間,與張果、葉法善齊名。

玉真公主就是李持盈,字玄玄,公元692年至公元762年,是武則天的孫女。始封崇昌縣主。后進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唐天寶三年,上言曰:“先帝許妾舍家,今仍叨主第,食租賦,誠愿去公主號,罷邑司,歸之王府。”玄宗不許。又言:“妾,高宗之孫,睿宗之女,陛下之女弟,于天下不為賤,何必名系主號、資湯沐,然后為貴,請入數(shù)百家之產(chǎn),延十年之命。”皇帝知其意,乃許之。她也是唐玄宗的妹妹,是一位女道士,也經(jīng)常來到蜀地求道。

唐朝開元年間,長安傅仙宗來到這里修煉,傳說他于1167年于簡州道上飛升仙去。一切都是傳說,傅仙宗也不可能活這么長。徐佐卿,青城道士,相傳能化鶴在天空飛翔。若平日無事,便化為仙鶴直上九霄,西飛昆侖,東及蓬萊。大約也是唐玄宗時代人。

杜光庭乃是唐朝末年京兆杜陵人,唐懿宗的時候考進士沒考上,一氣之下跑到天臺山當了一名道士。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供奉。中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81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政權,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繼位后,親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諫議大夫,但這個做慣了道士的著名詩人對官職沒有任何興趣,因此常到鶴鳴山和青城山的道觀去修煉,杜光庭有一首詩《題鶴鳴山》記錄了他修煉成功的喜悅心情:

五氣云龍下太清,三天真客已功成。

人間回首山川小,天山凌云劍佩輕。

花擁石壇何寂寞,草平轍跡自分明。

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巖前鶴有聲。

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其著作還有《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道門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錄》等二十余種。

還有在蜀地修煉著名人物是陳摶,他是五代時毫州人,一生中享有周世宗所賜的“白云先生”和宋太宗所封的“希夷先生”兩個封號,他在鶴鳴山留下的真跡,據(jù)說是鐫刻在天柱峰側的八個大字:“龜鶴齊壽,福祿康寧。”他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陳摶老祖。公元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巖,決意從道。著有《龜鑒》《心相學》等相術專著。公元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公元939年,游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著有《觀空篇》等。并拜麻衣道人為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火珠林》和《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公元988年,仙逝于華山張超谷,享年118歲。被后世譽為道祖儒師。

最后在蜀地修行的道教大師是張三豐,遼東贛州人,就是今天遼寧黑山縣人,公元1247年出生。張三豐著述豐富,諸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被后代收積成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張三豐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后代奉道者所推崇,稱他的《大道論》窮盡性命歸真之道,發(fā)微圣賢仙佛之理。不過,張三豐的杰作當稱《無根樹》丹詞。公元1258年,宗教界爆發(fā)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zhàn),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后,張三豐在武當山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fā)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為武當武功的創(chuàng)立者。據(jù)說明朝洪武年間,他曾經(jīng)受到明太祖的召見,明太祖很喜歡他,并賜給他一枚象牙。后來張三豐來到成都青羊宮,這里是老子羽化的地方,住了一個多月,便遁入鶴鳴山修道去了。再后來,明成祖朱棣聽說張三豐這個人很了不起,很想見他一面,便派遣龍虎山的道士吳伯里和身邊的兩個太監(jiān),帶著皇帝的御書和香,到鶴鳴山來尋找張三豐。但鶴鳴山中山深林密,根本找不到這位仙人。于是三人商議,在鶴鳴山麓修建一座迎仙閣,朝夕焚香膜拜,希望他的降臨。還果真不久,張三豐就來到了迎仙閣,但張三豐還是拒絕了。因為這段史實,鶴鳴山至今還保存著迎仙閣和明成祖迎張三豐的詔書碑。傳說張三豐死于1458年,哪能活兩百多年?所以我認為張三豐不是指一個人,可能包括他的兒子和孫子。

當然,這是蜀中地區(qū)道教以正一派為主,道士大部分散落在民間,主要負責民間齋蘸活動。全真道雖然在宋末已經(jīng)傳入蜀中,但影響一直很小,全真道士人數(shù)很少。到公元1669年,就是在康熙八年,龍門派傳人陳清覺入蜀,在青城山的天師洞修行,把天師洞整飭后改為龍門派正嗣。公元1687年,陳清覺入住成都青羊宮,得到官員趙良壁的支持,建了二仙庵,開堂接眾,被康熙封為“碧洞真人”,因號其支派為“碧洞宗”。碧洞宗的傳播,以青城山和二仙庵為中心,不僅成都地區(qū),甚至云南、貴州、重慶地區(qū)均有傳承,其影響綿延至今,形成了今天四川道教的基本格局??梢哉f,蜀中地區(qū)的道教歷史悠久,從五斗米教到正一道,再到全真道,其道脈一直綿延不絕。成都地區(qū)的道教發(fā)展史可以視為是中國道教發(fā)展史的縮影,在中國道教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成都地區(qū)的道教因其特別重視齋蘸法事,與民間社會聯(lián)系緊密,對成都地方社會與文化影響很深,已經(jīng)成為成都的一種文化資源。

宮觀是道士修道、祭祀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歷代稱呼不同,以“宮”、“觀”最具有代表性,區(qū)別于佛教的“寺”、“院”。成都地區(qū)很早就有了宮觀,早期五斗米教的活動中心—義舍,實際上就是早期宮觀的雛形。成都地區(qū)的宮觀修建時間既早持續(xù)時間亦長,在道教每一發(fā)展階段成都地區(qū)都有宮觀興建。其中有許多宮觀成為創(chuàng)教開宗的祖庭,如鶴鳴山,青城山之于天師道的創(chuàng)立,青羊宮、二仙庵至于丹臺碧洞宗的創(chuàng)立,老君山、溫江的龍盤寺之于法言派、廣成派的開壇等,這些道觀都凝聚著時代的特殊記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具有豐富的與道觀淵源和宗教相關的神話傳說,而且歷代文人墨客如岑參、賈島、蘇軾、陸游、范成大、楊慎、謝無量等人皆在詩文筆記中記載謳歌了這些宮觀。這些詩文筆記常常成為某種文化符號,表述著關于道教以及成都地區(qū)文化的深層意蘊。目前成都地區(qū)已開放了29處道教活動場所:市內開放青羊宮、南海鳳凰觀、青白江區(qū)三清觀、都江堰建福宮、天師洞、上清宮、全真觀、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玉清宮、飛仙觀、二王廟、九龍觀、太清宮、八角廟、藥王廟、天然圖畫,新津縣的老君山、崇州的上元宮、天官廟,大邑縣鶴鳴山、川王宮、千圓道觀,彭州魯班廟、葛仙山、彌陀觀、天師宮、陽平觀。其中二王廟、青城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青羊宮、天師洞、祖師殿被列為國家重點宮觀,鶴鳴山、陽平觀、老君山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大邑縣的鶴鳴山是道教之源,青羊宮是道教圣殿你,青城山是神仙都會,老君山是三祖圣地,陽平觀是道教首治。作為成都地區(qū)道教與文化發(fā)展演變的見證,成都地區(qū)的宮觀已遠遠超出了建筑與宗教活動場所的意義,變成了成都歷史文化的載體與象征。

當然,有些傳說,張道陵是他的孫子張魯包裝出來的。歷史過去了,我們也不知道事情做的真相,唯一有一點,道教就是這樣被廣泛傳播開來,被有些朝代定位國教。蜀地作為道教的產(chǎn)生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這和“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有一定的關系,就是這塊盆地土地,涌現(xiàn)出驚人的能量。作為青藏高原的東緣,地震是它近些年的代名詞,但這是地球釋放的能量,我們無法拒絕也不可能去拒絕,它是地球活動決定的。地震過去了,我們還無法從地震帶給我們的痛苦中走出來,道教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些許安慰,讓我們認識這場災難。

道教、儒教和佛教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三教格局。我們縱觀道教的發(fā)展,其教義信仰、修持方術,制度儀式,都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特點。道教對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哲學、文學、音樂、藝術、化學、醫(yī)學、藥物學、養(yǎng)生學、道德規(guī)范以及統(tǒng)治方略、軍事思想、民俗生活等方面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道教有極大關系,尤其在蜀中這片土地上。

                                                                                        2015年3月18日于成都家中

(編輯:作家網(wǎng))

上一篇: 一面之緣

下一篇: 心有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