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之緣
□周明軍
涼山,位于懷化市區(qū)東南方向,下連高鐵南站,海拔1174米,是懷化市城區(qū)周邊最高山。山上有佛教勝地登嵐寺和千年古銀杏樹。有一簡易公路直達山頂,步行兩小時路程。樹木翠綠,空氣清新,風景優(yōu)美,是登山旅游愛好者的樂園。
——作者題記
今年3月14日,星期六上午,與楊必軍、沈澤樹等朋友第一次登上涼山后,我對這座山就有了一份深深的牽掛和永遠的感動,總有一股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的吶喊和呼喚,所以,每次在山上,我都會旁若無人的唱歌和喊山,喊出我心里這份無限的激情和熱愛。真想不到,人到中年的我竟然會對一座山產(chǎn)生無限的向往和好感,這份喜愛是我從未有過的感覺,如今真切的感受到的還是心靈里這份不解之緣的強烈沖擊和叩問。所以今天,我提起筆來一吐為快,娓娓道來這份難得的涼山之緣。
第一次登涼山,霧雨相伴并作詩
記得第一次登涼山是緣于日前的一頓聚會晚餐,文友必軍在沈隊長的邀請下答應了登山,還邀請我一并前行,我珍惜機會,自愿加入天佑登山隊。3月14日早上下著大雨,我們?nèi)诉€有我同事劉淼四個人身背行囊,集合于市委大院,撐著雨傘,擠上公交,來到高鐵南站湖天南路終點處,下車穿過繞城高速涵洞,登上水泥公路,開始了正式的登山了。
早春三月,桃花盛開,天氣還是有點寒冷,由于是第一次沒經(jīng)驗,我穿著皮鞋長褲,兩件厚衣服,沒走多遠,我就汗流浹背,氣喘噓噓了。由于春雨綿綿,一遍白霧茫茫,無暇顧及身邊美景,只是勸同事劉淼不要對后面一隊人馬大喊大叫,想不到喜愛登山的人還是很多,更想不到的是后面的隊伍里竟然還有一位我的高中同學。當我們歷時2個半小時登上了登嵐寺院,十分辛苦也十分愜意,大氣豪華的登嵐寺院大雄寶殿還未正式開放,傍邊的千年古樹銀杏樹傲然屹立在山腰上,無數(shù)的枝條交錯伸向周邊天空,顯得老成巍峨,我撫摸需要三人才能圍抱的大樹主干邊照了一張合影,留下永恒的記憶。我們四人在寺院廚房燒火取暖,烘干濕衣,到中午時分,人平15元的齋飯吃的津津有味,全是素菜,勝過大魚大肉,味道真好。用過寺院幾位老奶奶做的午飯,我們與她們舉手告別,冒雨下山。一首《登涼山》立即吟出來了——
登涼山
久仰涼山今日游,
五溪寶地物華幽。
春雨綿綿登山路,
霧海茫茫踏征途。
大雄寶殿表誠意,
登嵐寺內(nèi)嘗齋素。
積德雖無人相知,
誠心自有天地佑。
注:這首詩分別發(fā)表在2015年6月24日《懷化日報》和2015年第一期《龍標詩聯(lián)》。
第二次登涼山,贈詩給寺院主持
3月21日,與第一次登涼山相差一周。我記下了日記,是這樣記述的:
今天上午與同事李光生書記、謝才斌主任,還有好友楊必軍主任,王經(jīng)理,向老鄉(xiāng)等第二次登涼山,天氣好,心情也好。
今天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春分,白天和夜晚是一樣長。還是陰歷的二月初二,是家鄉(xiāng)祭拜灶王菩薩的日子。
再過兩天,就是二月初四,就是我們國土資源人常說的社日(春社,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一般在春分和清明節(jié)之間),為什么說社日是國土資源人要記住的節(jié)日,很簡單,就是這天是土地神靈的生日。
家鄉(xiāng)一般叫做走社,就是紀念土地菩薩的生日,后土為社,后土就是古時候第一個土地神靈的名字,我去年曾經(jīng)寫過一篇《社日里的土地神靈》一文(發(fā)表在《中國國土資源報》上),對土地神有過詳細的記述。家鄉(xiāng)的這個節(jié)日很是熱鬧而有趣,如其說是走社,不如說是踏春野炊。記得社日里,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你說我笑,帶著野炊工具,來到山澗水邊,人人動手,架石為灶,摘得野菜,飯菜一熟,毛竹為筷,圍成一團,品嘗山肴野素,喝幾口自釀米酒,哼幾句民間小調(diào),春風拂面,山花爛漫,真是無紅塵之煩惱,忘人生之憂愁。悠哉樂哉,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李書記腳力足,身體好,他迎著太陽還登上了寺院后的大山山頂,成為這次唯一一個上了山頂?shù)娜耍m然年紀最大,但登山神功他為最強的。我只走到半山腰就渾身汗流,腿腳酸痛,實在爬不動了,只好在樹林里坐下休息等待李書記下山。我打開收音機,聽到懷化廣播電臺的女主持人說,今天到芷江艾頭坪看桃花的游人,由于車多人多,堵路長達三個小時。我的天啊,幸好今天沒去,看來到?jīng)錾降挠媱澓蜎Q策真是對頭的哦!我一邊學鳥叫,一邊大聲的喊李書記,喊著喊著,我就對著山下山上大聲的喊起山來,真是愜意至極。山上的美景難得,各色樹木,長的精彩,我均用相機一一拍下;看見山下遠遠的懷化市區(qū),朦朦朧朧,建筑房屋一棟接著一棟,鐵路高速公路相互交錯,感到整座城市與大山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無法作比。只覺得懷化城就像躺在大山懷抱里的一塊石頭一樣。這也許就是久居都市的我們?yōu)槭裁聪矚g登山望遠的原因吧。
由于到了中午時分,我和李書記只好原路返回,在寺院里大家一起用過午餐,下山回來的路上,摘了好多的蕨菜和野菜。收獲滿滿,心情愉悅,第三次登涼山不會很久了。
對了,在用餐時,我將《登涼山》這首詩重新修改好,贈送給寺院主持釋登舒先生,聊作登涼山的紀念。
第三次登涼山,燒烤和采竹筍
4月11日,又是一個周六,早晨下了毛毛細雨,隊員們?nèi)缂s集合在市委大院。我清點人數(shù),剛好十人,我局里就有三人,李書記和劉淼。堅持登山是我們的共同愛好,兩臺車各五人,不到半個小時就來到了涼山腳下。停下車,大家快樂的登山了。沈隊長大聲的說,今天我們的登山路線有變化,不到登嵐寺,而是在牌樓下的大路上分岔,走上山背的一條山路上去。今天的午飯就是燒烤糍粑!
涼山眼看就在前面,但要走起來,簡易公路彎彎如蛇,在距離山頂七里路處,豎立一塊石碑:此處距涼山三點五公里。這段路就全是陡坡,走起來很是艱難。雖然春寒料峭,但我們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走了一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分岔處,必軍建議照張合影,于是我這個專職攝影師鼓動情緒,一二三,茄子!一張張滿開笑容的照片永遠的留在了相機里!照完相,我們登上了一條涼山山背的一條荊棘小路,在路上,沈隊長用刀砍出了我們燒烤的竹棍,這種竹子的葉子寬大厚長,是用來包粽子的最好粑葉。竹子細長如筷子大小,剔除葉子,一米左右,正是燒烤糍粑的最好桿子。我捆好竹子,用力拖著下山。又步行一個小時后,來到了大片竹林里,竹筍林立,煞是好看。在山坳處,有一座廢棄的林場房子,沈隊長說,房前有好多干柴,就是這里了。我們站在房子前面,取下干柴,點起火,用竹根穿上糍粑,一人一根一粑,圍在火堆邊,燒烤起來。加上大家?guī)淼母探?,蘋果和鹵豆腐等食物,津津有味地吃了個飽。吃完一頓豐盛的午餐,大家覺得還要干件有紀念意義的事情,看到那么多的竹筍,均表示不摘很遺憾,但不能折很多,每個人只能搞一個,最多也不能超過兩個,千萬不要破壞竹筍資源,相信農(nóng)民不會計較我們的這次折筍行動的,更何況有些筍子是長不成竹子的。還有路邊一種叫“柴胡”的野菜長得十分茂盛,大家邊走邊摘,不一會兒,就是一大捆,分成幾份,人人有份,很是公平。
記得在廢棄林場房子傍邊的竹林里,我看到在磚石修成的廁所周圍均長滿了竹筍,有一竹筍高高的立在女廁所門口中央,被我們?nèi)∶麨椤爸駥④姟?,寓意將軍把門,萬夫莫開。
難得的燒烤之天,難忘的燒烤美味。在山上燒烤關鍵是要防止山火問題,要選擇防風的地帶燒烤,要選擇有水源的地方燒烤。燒烤結束后,必須要將余火熄滅,翻開灰燼,清水澆沒,確保萬無一失后才能離開。
第四次登涼山,野炊和采茶
4月18日,難得的好天氣。沈隊長和必軍先生在前日就做好了野炊之前的各項準備,兩臺車八個人,早上八點從市委大院出發(fā),十多分鐘來到山腳下,步行2個小時到?jīng)錾缴巾敚盅刂铰贩^山背小道,進入竹林小路來到我們曾經(jīng)燒烤過的林場房子邊,此時已到中午時分。是否下山尋找野炊水源,或者是再次沿著林間小路向山上尋找水源,我們很難統(tǒng)一意見,沈隊長憑著經(jīng)驗,作出再次沿著林間小路向山的決定。一行八人在林業(yè)小路上盤山而向,帶著野炊工具和食材,我背著大米和米酒干魚等和李書記一邊走一邊折野菜和小筍子。由于很久未找到水源,大家又連續(xù)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帶來的水早已喝完,午間的陽光很是酷熱,大家非常辛苦和勞累,有的懷疑是不是走錯路了,但沈隊和必軍很堅信這條山路一定會找到水源的。我也鼓勵道:這條路上埋有農(nóng)民接的自來水管子,也有水,說明前方必然有水源的。兩位司機隊員因為有事又累不肯前往打了退堂鼓,勸都勸不回。余下六人繼續(xù)往山路行走。半個小時后,終于找到了第一條小溪,大家歡呼一場,小心沿著石壁,走到寬敞對面,喝上了清泉。由于山風異常,環(huán)境不好,此地不宜野炊,稍作休整,我們又繼續(xù)趕路。路越來越小,草越來越深,必軍用刀砍出小道,我們披荊斬棘前行。又過去半小時,來到了第二條小溪邊,環(huán)境更為險峻,大家十分小心,一一攀巖而過,這里更不是野炊之地啊。事不過三,我們穿過一片林子,翻過一道山坳,終于來到了一條寬敞的小溪邊,坡度低緩,溪水潺潺,幾塊巨石寬闊如床,野藤粗大環(huán)繞大樹,有一寬敞地還留有野炊過的木炭和干柴。大家放下行頭,架灶做飯。此時已到下午三點,早已過了午飯時分。但也不覺得饑餓了。沈隊負責炒鴨子,李書記負責燒火,劉淼負責煮飯,楊必軍負責炒野菜和竹筍臘肉,我負責砍柴。被笑之為“何仙姑”的薔薇負責洗野菜洗蕨菜(今天一行八人,七男一女,喜稱“八仙過?!保?。由于山高氣壓低,炒鴨子花費近一個小時,到下午四點多我們才吃到午飯。飯菜可口,喝著米酒,十分愜意。到下午五點許,我們酒足飯飽,收拾行頭,熄滅炭火,準備回家。沈隊考慮,如果原路返回,路程遠,天黑也走不出大山,所以一致決定沿著溪水,向下游走回去。路途美景無暇顧及,一行六人拄著拐杖,分工負責野炊工具,正如西游記里的唐僧師徒走在取經(jīng)的絕壁山崖路上,劉淼走路緩慢,但摔跤無數(shù);李書記肩挑擔子,滑到溪水里,一咕嚕爬起來毫發(fā)未傷。我殿后唱著山歌鼓舞士氣,看到溪邊長著許多野茶樹,有的高過人頭,有的寬大如傘,茶葉茂盛,我一邊走一邊摘茶葉,當走過茶葉林時,我的衣服口袋里裝不下了。一首《贊涼山野茶》脫口而出:
涼山野茶
清明谷雨長嫩芽,
涼山野游好采茶。
滿壺春色關不住,
綠茗半杯醉晚霞。
注:這首詩分別發(fā)表在2015年6月24日《懷化日報》和2015年5月5《大地原創(chuàng)》。
由于溪水曲折,樹高林密,行程遲緩,我們走了三個多小時才走出大山。天早已經(jīng)黑了。沈隊聯(lián)系好兩位回家的司機來中方縣鴨嘴巖接我們,當回到夜色中的懷化城時9點多了。這次野炊雖然辛苦,但也是一次難得的經(jīng)歷,同時也告訴我們:下次的野炊絕不是今天的毫無目的的瞎走和不顧時間的安排了!
涼山神樹:千年古銀杏樹
每一次登涼山,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心情。從第一次的春雨之行,到如今的夏雨之旅,還有多次的晴天艷陽下的登山,我對涼山的好感與日俱增,正如我結識了一位朋友、高人和智者,讓我產(chǎn)生一種仰視欽敬的情愫,每一次瞻仰登嵐寺和千年古銀杏樹,都覺得是一份情緣和禪意,還有在寺院結識的主持師傅,信士和煮飯炒菜的善男信女,還有相識的三位隨爺爺奶奶上山度暑假的小朋友以及那一條溫馴的白狗,都是那樣的令人感念和敬意。在這里,我要大筆書寫這株千年古銀杏樹,也許你讀了我的文字,一定會對這株樹肅然起敬和頂禮膜拜的??梢哉f,它就是涼山的山神,就是涼山的精靈。
記得初春第一次與它對視時,只見那無數(shù)的枝干密密麻麻,相互交錯,遮天蔽日。一株三人才能合圍的主桿巨樹滄??±希纱擞謫紊鰯?shù)株水桶粗大的大樹,依次排成一排,像母子,又像兄弟。我撫摸著大樹留下了一張親密的照片,如今數(shù)月已過,大樹枝繁葉茂,好似一頂巨傘,滿樹綠意,充滿了希望和朝氣。站在樹下,微風送爽,心曠神怡,讓人產(chǎn)生無限豪情,永遠感動。記得湖南一位著名作家說過:一個人如果活過千年,不是妖也是怪;一棵樹,如果活過千年,不成神也成精。如今,百年之人很少,千年之樹不多。
關于這株巨大的銀杏古樹,聽當?shù)乩先苏f,自唐代以來,修建登嵐寺時,主持就栽下此樹,經(jīng)過宋元明清,中華民國至今七個朝代,上下一千三百多年,生命力依然旺盛頑強。也許正是它的久遠和神奇,歷朝歷代的善男信女們都很崇拜它,把它供為神樹。那樹枝上掛滿了無數(shù)的紅布條,都是鄉(xiāng)親們虔誠的許愿和祈福。這株古樹就成了這一方山水的保護神,也成了一方鄉(xiāng)親的精神支柱。記得那一次我們一行登上了涼山最高峰時,下山的路上,我采摘了一大束映山紅,走到大樹邊,將這束鮮花安放在大樹的枝椏中,這是我第一次為一棵樹鮮花。紅紅的映山紅恰如飄飛的紅布條,那是我對這株古樹的敬意和念想。
說起古樹的神奇,還有個故事。那天文友必軍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后悄悄的對我說,請我仔細觀察樹枝部分,很神秘的說,那長的物件真的神似啊!我對此頗為驚訝和好奇,不就是一棵古樹么?有啥讓他如此虔誠和神秘哦?可當我抬頭一看到那樹干中長有一粗大的酷似男人命根的東西時,我也真的驚呆了。難怪有那么多婚后祈子跪拜上香許愿的人啊,還有許多孱弱多病、驚夢失魂的人家讓幼兒小女認古樹做親爹親娘的迷信??!
經(jīng)歷一千三百多年的歲月,四十七萬四千五百個日日夜夜的古銀杏樹,從隋唐走來,它是一部自然人文的活的無字史書,它密密的年輪里,它皸裂的樹皮里,它片片的樹葉上,都是一張張寫滿故事的書頁,在歷史的風云際會中,永遠的供一輩輩人細細品讀。站在這顆古老的樹下,我們無比渺小,也自慚形穢,永遠也讀不完它的故事,永遠也感覺不出它的滄桑歲月。它像一個仁慈寬厚的老人智者,不羨慕城市燈紅酒綠,不聞見凡間喧鬧絲竹,默默地記錄著歷史,精心守護著這方山水,有詩贊曰:
贊涼山銀杏
(一)
千年古銀杏,
登嵐寺伴行。
涼山有神樹,
天佑登山人。
(二)
千年古銀杏,
登嵐寺伴行。
輕問幾多春,
千年修煉情。
注:這首詩發(fā)表在2015年6月12日《大地原創(chuàng)》。
從3月14日至今,四個月中一百多天里,我已經(jīng)登涼山十四次了。天佑登山隊還將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我為參加這支登山隊伍而幸運欣喜。朋友,如果您有緣讀了這篇《涼山之緣》一文后,如果您也想登上涼山,或者自愿加入天佑登山隊組織,我就是您最好的向導和介紹人啊。嗯,那好的,但愿我們相識在美麗的涼山,讓我們譜寫新的涼山之緣吧!
朋友,我和天佑登山隊的兄弟姐妹們在涼山等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