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正向我們悄悄走來,大年三十閑來沒事我開車玩龍泉山附近的一些古跡。石經寺的佛家寺院,洛帶的客家古鎮(zhèn)和十陵鎮(zhèn)的明蜀王墓,是我此行的看點。
沿老成渝公路在龍泉山上盤旋而上,現(xiàn)在是冬季,看不到水果飄香的繁忙景象,但讓我心里寬慰多了。懷著輕松的心情游覽,倒是有了幾份閑適的心情看看周遭的一切。在五六月份,這里水果成熟,空中彌漫了豐收的味道。枇杷黃亮著掛在枝頭,炫耀著王者尊貴;櫻桃紅紅的鋪滿了樹,讓人多了幾分饞意;粉紅的水蜜桃,正透著成熟的自豪,與陽光交相輝映。
只是現(xiàn)在是晚冬,欣欣向榮的季節(jié)還遙不可及!
高速公路的修通,已經冷落了這條老成渝路。很快就到了石經寺,恢弘的石門讓我們對它有了一定的認識。石經寺地處龍泉山中段東麓的天成山,在成都市龍泉驛區(qū)茶店鎮(zhèn)石經村境內。原名靈音寺,后更名天成寺,后因有用石刻的“金剛經”,改名為石經寺。石經寺系川西五大佛教林之一,藏黃教法王宗喀巴大師嫡傳漢區(qū)第一個密宗道場即設于此。可見石經寺的名頭還不小,怪不得初一老成渝路上車水馬龍,就是來石經寺上香的。
石經寺始建于東漢末年(公元220年)前后,初系官宦家朝。蜀漢時期,蜀將趙子龍承此產,以“靈音”之名存世,作為自己的家廟,以后多有擴建。明正統(tǒng)年間(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湖北籍名僧楚山法師應蜀王之邀駐錫靈音寺并出金增修寺朝寶相,使大雄寶殿等建筑壯麗、金碧輝煌,并增修了羅漢堂、東岳殿、觀音殿、燃燈殿、娘娘殿等上下殿宇,更名天成寺。楚山法師駐錫天成寺期間,曾自錦江泛舟,出峽云游楚、吳等地,得荊王江夏王等厚遇,名聲大震。振興臣濟,成為一代高僧,并被朝遷岫封為荊壁禪師。天成寺亦隋之名揚巴蜀,飲譽海內。楚山本人更被天成寺尊為祖師。我國古典名蓍《聊齋志異》、功代文人墨客及近代大作家李劼人的《死水微瀾》里,對石經寺的名聲及香火盛況均有描述。楚山法師圓寂后,又于寺后丹崖就地修建了祖師殿,內奉“肉身菩薩”。楚山禪師一生建樹頗多,最突出的是蓍有《尚亙篇》提倡念佛法門,為明代佛教濟宗之代表人物。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即公元1767年,簡州牧宋思仁游寺有感,贈石刻《金剛經》一部,天成寺因之更名石經寺。經乾隆嘉慶年間數(shù)次大修繕,形成了寺院今天的規(guī)模。
行走在蒼松翠柏間,林蔭掩映,更顯莊重。因為我對佛教不知所以然,所以看的很粗略,只是隨著人流在里面走了一圈。又回到山門,重新審視。山門全長16.6米,高13.6米,底寬2.1米,上厚1.2米;三拱門,中門高4.8米,寬4.4米,兩旁拱門各高3.2米,寬3.0米。坊體三層,底層高6.0米,系四根柱支撐并組成墻體,墻體內設推拉門滑道,三拱門六扇鐵門即滑行閉開其間;中層成“品”字形,錯落出飛檐翹角二十八處,高4.0米,上層系木結構錯落門拱,紅琉璃瓦頂,高3.6米。趙樸初手跡“石經寺”和“金剛道場”巨匾懸于起訴書正上方,金光閃閃。牌坊山門建筑面積34.86平方米,構筑體積近四百立方米。
現(xiàn)在四周全栽滿了果樹,把石經寺裝點了起來,如果是水果成熟的季節(jié),來這里更有一番風味。
從龍泉山返回,到它西側的洛帶鎮(zhèn)。洛帶鎮(zhèn)座落在龍泉山脈中段的二峨山麓。曾經為了溫泉的探測,我們在這里工作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為了城市的建設,我們在這里呆了很多個日夜。兩年前,老丈母去世也安葬在旁邊的燃燈寺公墓。經過成渝高速,似乎就接近了洛帶鎮(zhèn),另一條高速公路就在洛帶旁邊通過,這里將變得更加繁華。
洛帶鎮(zhèn)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后因蜀漢后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zhèn)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后演變?yōu)椤奥鍘А保@就是鎮(zhèn)子名字的來歷。八角井現(xiàn)有詩人流沙河手書對聯(lián):“玉帶落井流到東海;鐵鐘在亭叩響西川?!碧扑螘r隸屬成都府靈泉縣,明朝時改隸簡州,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現(xiàn)在在西鎮(zhèn)口還有石碑刻著“甑子場”的歷史。
洛帶鎮(zhèn)之名洛帶還有兩種說法。一說為鎮(zhèn)旁有一“洛水”環(huán)繞,形如玉帶,故名“洛帶”。二說為場鎮(zhèn)老街蜿延一公里,狀如玉帶自天飄落,故名“落帶”,后演變?yōu)椤奥鍘А?。但我更相信與那個扶不起的皇帝阿斗有關的傳說。
“湖廣填四川”讓這里的居民發(fā)生了徹底顛覆,幾乎全是客家人,他們說著我們似懂非懂的客家話。這里現(xiàn)在有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四大會館,說明它幾乎上全是遷來的客家人?,F(xiàn)在洛帶鎮(zhèn)以“天下客家”定位,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洛帶鎮(zhèn)內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空間變化豐富;街道兩邊商鋪林立,屬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耙唤帧庇缮辖趾拖陆纸M成,寬約8米,長約1200米,東高西低,石板鑲嵌;街衢兩邊縱橫交錯著的“七巷”分別為北巷子、鳳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巷、馬槽堰巷和糠市巷。我們就是走在熙熙攘攘東西走向的上下街,感受著古鎮(zhèn)的氣息?!皞臎龇邸笔强图胰俗钣忻男〕?,讓我記憶最深,因為它辣得我掉出了眼淚。人民公社食堂的鴨子味道絕佳,我經常帶家人朋友來這里品嘗。就是在“七巷”,也有許多特色小吃,有“艾蒿饃饃”,是龍泉山上的艾蒿制作而成,純粹天然野生,讓你倍感自然的味道。“一根面”、“肥腸粉”、“叫花雞”、“甜水面”等等,增加了你對古鎮(zhèn)的留戀。
當然來到洛帶,還是應該了解這里的會館文化。廣東會館位于洛帶古鎮(zhèn)的上街,始建于清朝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整個會館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由山門、前中后三庭和左右?guī)繕嫵桑捎诒4嫱旰?,廣東會館已被有關人士認定為是國內現(xiàn)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大的會館之一。會館中堂懸掛著一幅古香古色的對聯(lián),上書“叭葉子煙品西蜀土味,擺客家話溫中原古音”,顯出一種文化上的源遠流長。江西會館位于洛帶鎮(zhèn)中街,又叫萬壽宮,進門處可見一塊萬壽宮的牌坊,對面是一個大戲臺,中間是個大院壩,前中后三殿,里面還有個非常獨特小戲臺和廂房。是江西贛南移民在乾隆年間集資修建的,會館的布局小巧玲瓏,有曲徑通幽的意境,雕梁畫棟的回廊、屏風、戲臺等建筑讓人嘆為觀止。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古建筑群,另外古鎮(zhèn)上1000多米長的老街上還保留著大量客家古民居,屋頂多用小青瓦和茅草覆蓋,結構多為單進四合院式,正中為堂屋,屋脊上通常有“中花”和“鰲尖”等裝飾。
返回的時候去停車場,經過古戲臺,上面正在為過春節(jié)而排練著戲曲,是客家人為安身而跋涉的艱苦歲月的回憶,更是為教育子孫不忘先輩的功德。
又驅車趕往十陵鎮(zhèn),當然我并沒有進鎮(zhèn),主要是到蜀王陵。女兒多次來成都大學跆拳道比賽,我已經對十陵鎮(zhèn)有了較深的了解。其實就是蜀王陵,我也來過幾次,只是當時和朋友來簡簡單單看了下。因為感覺到這些陵墓很是簡陋,興趣就消失了一大半。
十陵鎮(zhèn),別名“石靈”,因轄區(qū)內有十座明代蜀王之陵而遠近聞名。明十陵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為中心,圍繞其四周及鄰近區(qū)域已形成最為集中的僖王趙妃墓、僖王繼妃墓、黔江悼懷王墓、懷王墓、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邊墳郡王墓等十個陵墓,十陵也因此而得名。
正覺山,也是成都平原東邊上一座小山,靠近龍泉山脈,算得上一個上善若水之地,一個龍脈興盛之地。我曾到洪河的廖家灣尋找惠王陵,它也是一個明代蜀王。
來到“蜀王陵”的牌坊下,還是依舊顯得寒酸。雖然是全國文化保護單位,卻只有在冷冷的寒風中堅守著。這些陵墓,主要分布在正覺山麓及山前的青龍埂等地
據史書記載,明王朝在近三百年間共封了l3位蜀王。明蜀王陵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為中心,十陵中現(xiàn)已發(fā)掘了僖王陵、昭王陵兩墓。僖王陵于1979年經考古發(fā)掘清理,出土了500多件彩釉兵馬俑、舞樂俑等珍貴文物。地宮全長28米、寬8.96米、高6.59米,僅恢復后的階梯就達44米。其后殿正壁中心鑲嵌的圓形鏤空描金彩釉雙龍盤堪稱明代藝術珍品。而西陵較王建墓更顯雄偉,較北京十三陵更為精美,其雕刻之精美,書法之剛勁,地宮之富麗,陵墓之集中,被譽為中國古代帝王陵中最精美最集中的地下宮殿之一。蜀僖王陵的墓主是明蜀僖王朱友塤,墓穴坐東北向西南,朱友塤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個兒子蜀獻王朱椿之嫡孫,僖王生于1409年,永樂二十二年冊封為羅江郡王,宣德七年襲蜀王位,為第三代蜀王,僖王孝友純樸,宣德九年患風疾病駕薨,享年二十六歲,在位一年零九個月。
昭王陵原址位于今成都市龍泉驛區(qū)大面街道洪河片區(qū)白鶴村附近,后遷到此。昭王陵是昭王和他的正妃的夫妻合葬墓。昭王陵整座墓室是按蜀王府的地面宮殿木結構建筑修建的。這對于了解明代藩王陵寢制度以及建筑、雕刻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從大門而入,依次為前庭、前殿、中庭。因為是合葬墓的關系,中庭后面分為左右正殿、后庭、后殿及棺室。整個墓葬內到處都是浮雕壁畫,紅墻綠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左右棺室中央就是昭王和王妃的須彌座棺臺—兩位恩愛夫妻的長眠之處。最為奇妙的是,在兩個棺床間還有一道隔墻,墻的中間有一門,據說這是為了方便夫妻兩人在陰間的聯(lián)系。史料記載,蜀昭王死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妃死于正德十四年,前后相隔十三年。從墓的建筑結構來看,在造墓之初,就事先作好了將來夫妻同葬的安排打算,可見這對夫妻生前相處和睦,感情深厚。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原來連皇室中人也是生死相許啊。昭王陵中還有一個神秘的盤龍石碑,而上面的龍竟是人頭龍身,為全國之絕!據說是仿明太祖朱元璋之頭像。
明蜀王在成都歷十世十三王,死后分葬鳳凰山、天回山等地,而以正覺山一帶最為集中,可見這里是個風水寶地。
在十陵鎮(zhèn)青龍村還有一處墓葬,是五代時期后蜀趙廷隱的。趙廷隱是后蜀開國功臣,五代時甘肅天水人,隨孟知祥入西川,因功充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又孟知祥為破東川節(jié)度使董璋,入梓州,殺董璋,以功為保寧軍留后,鎮(zhèn)領閬、果、蓬、渠、開等五州。到孟昶為皇帝,加兼侍中,為六軍副使,后官至中書令。中書令相當于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趙廷隱墓葬主體部分為一個長15米、寬18米的大型墓室,內壁全彩繪,至今仍可見鳳鳥、卷云圖案。出土文物中,除不少陶俑鎏金外,有10多件全彩繪的伎樂俑組合,組成了一支完整的宮廷樂隊,展現(xiàn)了達官貴人歌舞升平之樂。這是迄今為止西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為精美的陶質伎樂俑組合,堪稱五代時期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
當然趙廷隱不被我們所知,但他的次子趙承祚會被一些文學愛好者熟悉,因為他是《花間集》的編纂者?!痘ㄩg集》收錄了溫庭筠、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顧敻、牛希濟、歐陽炯、孫光憲、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18位花間詞派詩人的經典作品,但卻沒有趙承祚本人的一首詞?!痘ㄩg集》共10卷,選錄唐末五代詞500首,跨越近一個世紀。本詞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漢民族早期詞史上文人詞創(chuàng)作的主體取向、審美情趣、體貌風格和藝術成就。
走出十陵鎮(zhèn),回到我在龍泉的家,已經到吃晚飯的時間了。春節(jié)正向我們招手,因為電視里的晚會已經開播了。
2015年2月18日夜于龍泉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