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粗獷的聲音
賴咸院(江西)
薄暮時分,炊煙升起,窗外便傳來一陣陣粗獷的聲音。
記不清自己多少次被這種粗獷的聲音叫醒,又聽著它入眠。雖是粗獷之音,聽起來卻沒有半絲的喧囂之感,反而給人一種沉靜,一種淡定。它仿佛可以刺穿整個蒼穹,直抵人的內心世界。我并無意探究它是以何種方式進駐人的內心世界,但它卻像影子一樣在人心上撕扯出一道道無法淡忘的印痕。
我所記得的情形是:每當村里有人去世了,便有人提著鑼、拿著鼓孑然而來。他們身影飄忽,面目也是模糊的。人未到,聲音便先抵達,幾粒哀傷之音也隨著他們的身影飄進死者的家門。
他們最開始演奏出的旋律并不那么悲傷,更像是一縷和風舒緩地吹進來,這或許是想給死去之人營造一種安詳的氛圍,以撫平他們內心世界的所有困擾,讓死者走得安心,走得了無牽掛。
或許是受這種旋律的影響,剛剛還在為死者的離去而驚慌失措的人漸漸恢復了平靜,不再嚎啕大哭,也不再捶胸頓足,而是靜靜地以一種悲傷緬懷死者。
而等到死者上山之時,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大隊人馬向著深山浩浩蕩蕩地行進,場面極其悲壯,而行走于最前面的自然是打鑼鼓的人。所有的人都可以悲傷,但他們不能,或者說他們也可以,但卻必須把這份悲傷隱藏在心中,這其中的緣由卻是難以言說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才真正承擔了用靈魂送人的角色,而非其他人甚至是死者的家人。
對于這樣的哀悼方式,我已經習以為常,在我的家鄉(xiāng)謂之為“打鑼鼓”,這種稱呼直截了當,卻也形容的恰如其分。但是,盤臥江西腹中的豐城,卻給它取了一個響亮而優(yōu)美的名字——花釵鑼鼓。它由旋律(嗩吶)和打擊樂兩部分組成,樂隊一律是七人十件樂器,其曲調部分由兩支嗩吶演奏,其風格粗獷,節(jié)奏明快,曲調激越如波濤洶涌。在豐城,幾乎每村都會有一個這樣的樂隊,但凡民間婚喪喜慶、傳統(tǒng)節(jié)日、龍燈社火、朝佛敬神等民俗活動,均有花釵鑼鼓演奏助興。
此時,我才明白這種打器樂并不僅僅限于生離死別的場面,而是各種紅白喜事、民俗活動等都有著它的身影。當然,對于不同的場合,所選用的曲牌自然也是不同的。喜慶時,曲牌是明快的,透著一種歡樂;而每當某戶人家有人仙逝了,曲牌便也是悲傷的,沉重而緩慢,如泣如訴。
但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演奏這種樂器的人并不是一開始便受到大家的尊重,更多的時候是被分于“九流”一類。試想,在所有人都忙著勞動的季節(jié),而這些所謂的藝人卻只需坐在家門口吹吹打打,樂的逍遙,這自然要引起其他人的不滿;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他們帶來的并一定都是歡樂愉悅,實際上他們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離別,一種悲痛。不管如何,它伴著人們的喜怒哀樂在心窩里代代傳承卻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我并不理解豐城人為何要在各種活動中都將之派上用場,我總認為這種粗獷的聲音只適合在悲傷的時候演奏,這自然是我的一種偏見。但對于豐城人的鐘情,也自有他的道理,這或許可以從史料中去尋找蛛絲馬跡。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鄉(xiāng)紳陳瑞在龍泉、太阿寶劍出土地榮塘鎮(zhèn)興建龍光書院。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日,是縣令雷煥發(fā)掘出土龍泉太阿寶劍之日,為紀念這個日子,陳瑞傳授學生一種嗩吶與打擊樂器合奏的樂曲,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前后舉行隆重的祭祀慶典活動。而這種樂曲正是如今的花釵鑼鼓,而榮塘鎮(zhèn)的龍光書院也就成了花釵鑼鼓的萌芽之地。如今,它早已融入到豐城人民的生活中,成為一種寶貴財富,并被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被花釵鑼鼓所展現出來的獨特音質所吸引的。它仿佛是從高山俯沖而下,有時又像是涓涓流水滋潤著心田,粗獷中帶著細膩,悲愴中透著哀婉,那是一種飽經世事的聲音,令人不知不覺對它產生一種莫名的迷戀與依歸。
我想,大抵每個村莊都會有一個獨屬于它自己的“花釵鑼鼓”吧,在江南、西北、東北……所有的方位都有著它的身影,或者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但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在農村,因為在城市里這種聲音已經很少聽到,而就算不經意間被聽到了,也將被視為“從鄉(xiāng)下來的”,這其實是城里人對鄉(xiāng)下人的一種偏見。
在我居住的小區(qū)內,每當晚飯過后,花釵鑼鼓質樸而厚重的聲音便如約而至,那是由一群花釵鑼鼓發(fā)燒友組成的“民間樂隊”所演奏的,雖然我并聽不出他們演奏出的音符,但仍然能在這種交錯的節(jié)奏中感受到最原始、最質樸的粗獷之音。于我,它更像是一種鄉(xiāng)音,能讓我忘記所有的疲憊,于城市喧囂中感受到一份難得的平靜。
而此時,大地上的事物,都豎起耳朵在傾聽。
個人簡介:賴咸院,1988年12月生,萍鄉(xiāng)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工作于豐城市地方文化研究所。作品散見于《詩刊》、《人民日報》、《綠風》、《詩選刊》、《星星》、《散文詩》、《創(chuàng)作評譚》、《歲月》等,作品入選多種文學選本。現居豐城。
通聯:(331100)江西豐城市第二行政中心10樓1001室文研所 賴咸院(收)
手機:15070555328 郵箱:lxysg2011@126.com QQ:77951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