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百善孝為先”,在《說文解字》中講“孝”為:善事父母者。孝字下面是“子”,上面是“老”,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著老父母,是直觀的孝行。實際上,孝順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了孝家庭才能和諧,事業(yè)才能成功,國家才能興旺。在生活中,孝不僅僅是說一說的。本期道德講堂為我們講述了宋時年和張慧的感人事跡,身為人子、人女的我們是否更應(yīng)該靜下心來想一想、問一問自己,對父母是否盡孝了呢?
當前不少人以為,孝道僅僅是盡贍養(yǎng)義務(wù),給老人吃飽穿暖,每月給成百上千的生活費,買些吃的穿的就是盡孝。
在這里有個故事:村里兩戶人家都有兒女,一家孩子比較能干,外出打工做生意是賺了不少錢,往往回家拿一把錢往桌上一扔,對他父母說,拿著花吧。父母是答應(yīng)了,但并沒有多少喜色。另一家孩子比較本分,一直在家務(wù)農(nóng),照顧著父母的衣食住行,雖然沒有很多錢,父母卻是高興的。這兩人的孝道,也許一時很難評說哪個更孝順,我們再看看古人又是怎么理解的,論語中有子游問孝的典故。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求我們對待父母,不能只拿物質(zhì)滿足他們,他們需要的更多的是親情。實際上盡孝的本質(zhì)在于,作為兒女不要違背父母,要有顆感恩的心,對父母要有耐心,要經(jīng)常保持恭敬和悅的面色,這偏偏是最難做到的。
通過本次道德講堂,我的感悟是:問孝之心不可無,我們盡孝時要從心而論,只要內(nèi)心對父母有一顆敬重之心,打心底里牽掛父母、關(guān)愛父母就是孝道。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本人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努力工作,盡可能的處理好盡孝與工作的關(guān)系。要珍愛生活,珍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理好,讓領(lǐng)導放心,讓父母少操心。二是學習先進,盡可能的去孝敬父母?!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盡孝要趁早,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要從現(xiàn)在開始,盡可能多為父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怕從做頓飯菜開始,多去陪他們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