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風2014—11—06
來源:作者:齊魯風時間:2014-12-01熱度:0次
刊頭照——泰安 新泰寺山地質公園 寶塔 卞吉/攝
刊頭題字 ——田遨(上海文史館館員 97歲)
1——母校的銀杏樹
作者——魏修良
高密的四季都是十分可愛的,尤其是金秋十月,滿目都是金色的——金色的玉米,金色的陽光,金色的秋風,金色的大地,更有這金色的千年銀杏高聳在我們的眼前……仿佛周身都籠罩在金色里,心底便金子般的亮麗。
就在這金色的秋,我們這一幫闊別四十三年的高中同學相約在這金色的銀杏樹下,共同尋找當年銀杏樹下的故事。
秋風最喜歡拂弄人的頭發(fā),時而輕輕地吹,時而輕輕地掃,好像要撲弄掉身上一路走來的塵埃。秋風吹來,銀杏葉呼呼啦啦的雖然有點涼意,但卻是那么撫慰心靈,帶著股秋實的芬芳之氣。樹上有鳥鳴聲,嘰嘰喳喳的在私語,飛起飛落在上演著大合唱,好像也在為這美麗景色的而歡唱,就像我們這些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相聚,不知有多少的見面話要講。
是的,當年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的青年男女,如今都成了白發(fā)綻露滄桑滿臉的老頭老太太,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全都展現在每一個同學的臉上,不用表白,自生感慨。還有自從畢業(yè)就沒見過面的同學,如今一幫人呼啦啦圍在一起,那真是百感交集,匯聚心底。沒有擁抱,沒有問好,只有面面相覷。
人生就是如此,生活和工作,務農和從政,從醫(yī)和從教,滄海桑田,怎不珍惜每一次相聚?看看同學,人都老了,難得重逢,盡管心底萬般感慨,可依然談笑風生,有著一種自然而然的超脫。在這超脫中是無以言表的相互珍重。
高大茂盛果實滿枝的銀杏樹也張開了它親切的懷抱,綠葉扶疏,幽靜宜人,一把把小扇子嘩啦啦的鼓起掌來歡迎著我們這些當年稚氣的孩子。仰望著華蓋蔽天的“活化石”,我們眼含熱淚,在樹下合影留念,不約而同地想起了當年在樹下學習玩耍的情景。那時的學校只有幾排平房,沒有院墻,這棵銀杏樹就立在只有一個籃球架的簡易的操場西面的路邊,樹干中部已經枯出一個大窟窿,我們下課后經常在里邊藏貓貓,幾個孩子還連起手來抱這樹干,如今這窟窿不見了,說是為了保護,用水泥堵了,如今周身竟又長出了新芽新枝。主干低矮粗壯,蒼老遒勁,樹皮呈灰褐色,苔痕密布,裂紋深縱。基部背陰面生有樹蘑,發(fā)著新葉。南測根部長出了幼樹7棵,每棵徑約5米,依偎著大樹,似一群孩子承歡膝下,情意綿綿。老枝盤曲,峻峭雄奇,枝繁葉茂,向東南的一枝尤為粗壯,如巨人伸出臂膀,意欲擎天,指引著孩子們向上向上。前幾年學校曾請兩位鄉(xiāng)賢來此觀察測算,這株古銀杏直徑6.1米,高約18.25米,冠蓋占地約330多平方米,并推斷,這株古銀杏樹可能是唐宋時期栽植,樹齡至少在1000年以上。當年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就聽說過,這棵銀杏樹前面原來有一座古廟,20世紀60年代初期砸廟時,曾有人見過廟內文書記載該廟建于北宋時期,如此說來,這棵銀杏樹應為建廟時或建廟后栽植,是千年古樹無疑。
想來,這棵千年的銀杏樹能夠立在校園里活在校園里郁郁蔥蔥長在校園里,可以說是天意使然,是學子們的福氣,也是學校的“寶貝”,更是一方土地的福祉。真要感謝地方政府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感謝學校的精心呵護。為了保護這棵吉祥樹,學校單獨規(guī)劃出一塊花園,2008年又立了碑,刻了碑記,每周還組織學生在這里舉行“古樹讀書會”,教導孩子們努力學習,弘揚銀杏精神。因之,這千年銀杏也給學校帶來了勃勃生機。
說到銀杏精神,不免想起詩人郭沫若的名篇《銀杏》,在他的筆下,銀杏象征了整個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風貌,銀杏是不平凡的樹,是“東方的圣者”,是“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是與中國文化俱來的“亙古的證人”,“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它樹干端直,枝條蓬勃,葉片青翠,生機勃勃,古老而又年輕,經千萬年霜雪寒風而依然挺立,永不衰息。它是一位有著高尚品格和偉大奉獻精神的仁者。
是的,銀杏的堅忍不拔是其它任何動、植物所很難比擬的。銀杏,偉岸挺拔,鐵骨錚錚,具有蒼勁之美、滄桑之美、傳神之韻,站在銀杏樹下仰視靜觀,會增添骨氣、志氣和靈氣,消減傲氣、惰氣和浮躁氣。銀杏,櫛鳳沐雨,傲雪凌霜,挺拔沖天,風骨峭拔,氣宇軒昂,在任何條件下,都能欣然受之,不卑不亢。鳳摧之,雨淋之,烈火燒之,戰(zhàn)爭毀之,雷電擊之,動物撞之,洪水淹之,干旱渴之,樵人伐之,皆不予置之,依然故我,生而長之。似胡楊,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卻比胡楊更雄壯;似青松,姿而不妖,翠而不媚,老而彌堅,卻比青松更挺拔;似水杉,聳而不彎,美而不艷,密而不攀,卻比水杉更堅強。
正要戀戀不舍的離開這忘不了的銀杏,一片扇形的葉子不期然落在我的頭上,我輕輕的取下,捻在手里,轉動著,有風在吹,拂在臉上,暖暖的,煦煦的,有溫度的,聞一聞,那是母校的味道,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是堅韌的味道,是永遠忘不了的味道。頻頻點贊,是因為它太過親切,因為,這里就是我們的根。
回首看去,滿樹的枝杈在揮手,滿樹的葉子在搖動,滿樹的果實在閃光,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直透心底,沁入肺腑。不由想起蘇東坡所吟詠的銀杏:“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 (高密市國土資源局)
2——美在民間
作者——楊麗芝
查了一下午,沒有查到“美是什么?”。?因為我想把我看到的“美”表達出來!所以需要一個定義。
在我看來,美應該是“好的,典型的、賞心悅目的、真實的具體事物”。
在野外這些天,每天會為美所打動,大自然的美在我去的這個地方并不典型,姑且不說吧。我要說的是人本身的美!
那天,我們去一個農舍調查,敲開門見一個少年站在我們面前,15或16歲的樣子,他已經不上學了,跟父母下地干活吧我猜,應該有一段時間的日曬風吹了,可他通體雪白,是一塵不染的那種白,是陶瓷的細,絲綢的潤和雪的白!
我們到那個破舊的農舍時,好像已經近黃昏,一個老大爺和我們說話。我習慣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話,我看著大爺的眼睛,立刻就不想移開,我發(fā)現大爺的眼睫毛特別長。大爺看上去有70多歲吧,但農村人似乎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大許多,大爺也許只有60歲我猜,但大爺的眼睫毛確實很密很長,長到讓我想起我小兒有著長長睫毛的眼睛,閉上像一灣湖,打開像一汪海。只是不知道這長睫毛如何可以保存到年老。
也是一個農家大院,一個年輕的父親抱著大約2歲的女兒看我們給井量水位。我抬頭看到了那雙眼睛,小女孩的眼睛。我沒有見過那么大、那么清澈、那么漂亮的丹鳳眼。小女孩并不漂亮,但有了這雙丹鳳眼,她就是公主。我夸獎這雙丹鳳眼時,年輕的父親很自豪的笑了。
一個叫燕燕的女孩和一個叫豆豆的男孩,那個頭和身材都讓人妙不可言、還有……
夠了,每天我都會發(fā)現許多的美,感動著我、激勵著我,讓我忍不住總想去愛她們、保護她們。
(山東省地調院)
3——父愛如山系列散文之30
父親進城
□ 馮連偉
父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70歲去世的他,一生有限的幾次進城讓我憶之思之念之。
父親出生于上世紀二十年代,一生到過的最大的城市就是上海。為了鼓勵我好好讀書,父親便經常對我談起年輕時去上海的感受。記得父親每次給我談去上海城的經歷都是非常自豪,眼神流露出非常神往的光芒。父親說:“兒啊,千萬要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有出息了,一定要上大上海去看看,不到大上??纯淳桶谆盍?。上海城那個大,樓那個高啊,那些小轎車一輛接著一輛……?!?br> 父親那次能夠去上海,是作為湯河公社供銷社的一名職工、由縣供銷社組織到浙江去砍掃帚,有幸到上海城區(qū)逛了逛。后來,隨著父親又回到村里成為一名農民,就再也沒有機會遠行,上海城也成為父親去的最遠最大最繁華的城市。
一生不識字的父親最敬佩的就是讀書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子女成為文化人。于是,第一次遠行、到了大上海的父親沒舍得買任何禮物,而是傾其所有買了十幾本連環(huán)畫冊。這在村里成了最珍貴的物品,更是我的啟蒙讀物,還未上學的時候,我就翻看了很多遍,一直到上小學了,還很自豪地把這些連環(huán)畫拿給小伙伴們看。
父親有限的幾次進縣城,首次給我留下深深的父子情讓我終生難忘的是我在縣城上高中的時候。
記得那次在縣城見到父親,是正準備迎接高考預選的5月份。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畢業(yè)生都能夠參加高考,而要首先參加預選考試,取得資格后方可參加高考。我當時作為第一批農村生到縣城上高中,目標就是考大學。因此,預選考試前一個月全身心地撲在復習功課上,每天看著星星起床,晚上頂著月亮睡覺,吃的煎餅都是老娘烙二哥送。繁忙的學習,卻更勾起了對家人的思念。那天課間操結束后,懷著一絲期盼到校門口看看,意外地看到了我朝思暮想的父親。
五月的天氣已開始變熱,父親上身穿著的卻還是一件棉襖,一副實實在在地地道道的老農民的形象。父親一看到我,眼神中流出的是幸福是欣喜,只見父親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往前邁了一步,就急著從棉襖兜里拿出了一個盛著花生的塑料袋。當時的我見到父親又愕然又激動,眼淚不由自主地就流了下來,父親邊掏出破舊的毛巾遞到我的手上邊對我說:“吃吧,是熟花生。”
那次因為急著去上課,和父親見面的時間很短,說的幾句話也很有限。父親只是說:“我還怕找不到你呢,別虧著自己的肚子,都瘦了,好好吃飯??!”
帶著濃濃的父愛,眼含熱淚,沒問父親怎么來的,沒能讓父親喝一口水,甚至沒有給父親表述一下自己的感動,拿著盛著花生的塑料袋就往教室跑去;回頭看一眼,父親還站在校門口沒走,他的眼睛始終盯著我。
考完試回到家才知道,我的大伯得了重病在當時的地區(qū)人民醫(yī)院住院,為了不影響我考試,全家人都對我保密。父親從小和大伯相依為命,大伯住院期間全由父親在醫(yī)院照料。當大伯快出院時,父親從醫(yī)院步行找到我的學校,到了校門口,不知道該問誰,就一直等在學校門口。聽娘說:“你爹回家對我說,如果在門口等不到你,就在那里站站也就回來了,幸虧你看到了你爹?!?br> 這就是我的老父親,在他的心中,兒子的學習永遠是第一位的。
父親再次進縣城讓我刻骨銘心的,是我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以后的事了。
其實,我大學快畢業(yè)的時候,父親曾在縣城度過一夜。因為大哥大學畢業(yè)后分到了省城工作,我大學畢業(yè)前,父親給娘說他要到省城給我們弟兄倆表達一下他的想法:我們弟兄倆一定要有一個回老家工作,一定要有個兒子到縣城工作,他到縣城的時候一定要有個落腳的地方。
老家離縣城六十多華里,父親從臨沂到濟南是二哥提前一天下午把他送到汽車站,買好票爺倆每人吃了兩個煎餅,為了省幾塊錢,住宿就在汽車站的候車廳里熬了一夜。
我按照老父親的意愿回到了家鄉(xiāng)工作,記得父親非常高興,他手里拿出幾十年沒換的旱煙袋抽著旱煙滿意地說:“我沒白養(yǎng)兒子啊,現在終于在縣城有人了,我上縣城這回有人管飯了!”
因為父親一直視我為他的命,作為兒子,一直想孝敬他。參加工作以后多次想讓父親進城下,讓父親好好吃頓飯,但父親的那次進城卻是自己吃的飯。
畢業(yè)后我又回到母校當了一名教師,有一天下課后同事告訴我有個老人在校門口找我。跑到校門口一看,去正是我的老父親——那個一直盼著他的兒女能夠在縣城有一席之地,他能有個喝口水、落落腳的老父親。
看著老父親,我又想起了上高中時那個大熱天穿著棉襖來看我的父親;如今我已在縣城工作,我多么想帶著他到附近的飯店里請老父親好好地吃一頓,但父親卻對我說:“我已吃飯了,在橋南頭吃的油煎包,挺香的,我又給你買了幾個?!彼氖掷锬弥盟芰洗⒅膸讉€油煎包。
這就是我的父親,以后隨著我結婚成家,父親到縣城的次數也多了,每次到我居住的家屬院見到看門的老人,父親總是說:“過幾年你也給我找個看大門的差事,那樣我就離你們近了?!?br> 因為父親當時一直在離家三里路的洪瑞車站擺水果攤,后來從查出食道癌手術到去世,僅僅10個月的時間,父親終未能實現到城里“工作”的愿望,這也是我心中永遠的遺憾。
親親的父親,兒子在城里已生活了近三十年,你的音容笑貌時時埋在兒子的心底,一定好好干,做一個不辜負你期望的城里人。
4——詩二首
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 劉能英
甲午初夏隨諸友游南岳
煙深霧濕雨絲潛,
一樹青苔密到尖。
茶苑詩聯吟有味,
竹林賓主醉題簽。
紅稀不覺春光遠,
綠暗能銷夏日炎。
若識衡山真意氣,
三更月下卷朱簾。
魯院札記
欲借東風日不賒,
提神夜飲藥當茶。
光陰流似三江水,
落寞形同一地花。
燈下黃蜂穿豆蔻,
階前紅袖弄琵琶。
如何琢得瓊瑤句,
且向高臺問大家。
5——首屆齊魯散文獎暨第二屆山東十佳青年散文家頒獎
本報訊 11月1日,山東文學界值得牢記的日子。這天下午,首屆齊魯散文獎暨第二屆山東十佳青年散文家頒獎儀式在濟南隆重舉行。
首屆“齊魯散文獎”是由山東省散文學會設立并主辦的省級散文創(chuàng)作專業(yè)獎項,旨在展示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發(fā)現散文人才、推出散文精品,提升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整體影響力,每兩年舉辦一屆。此次評獎自啟動以來,先后收到全省散文家申報作品70多部(篇),經嚴格評審,王忠的《身上有銹》、李新軍的《泛白》、孫繼泉的《莊稼日記》、劉光輝的《陳城舊事》、叢樺的《我的鄉(xiāng)下春節(jié)》、李炳鋒的《紅旗渠畔的沉思》、徐明祥的《潛廬讀書記》、王離京的《瞬間的永恒》、姚鳳霄的《我是一條游在水城的魚》、宋尚明的《高天上的流云》獲得首屆“齊魯散文獎”。王月鵬、陳蔚(也果)、王忠(簡默)、宋述增(宋長征)、叢樺、祝紅蕾、陳劍霞(簡墨)、陳茂慧、胡容爾、巴蘭華等10位散文家被授予第二屆“山東十佳青年散文家”榮譽稱號。
山東省作家協會創(chuàng)聯部主任陳文東,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長王樹理等有關領導及部分獲獎者代表參加了頒獎儀式。
另悉,厲彥林的散文《土地,土地......》、宋長征的散文《蒜志》、楊曙明的散文集《凝固在記憶里的時光》、劉月新的散文《像一陣風兒吹過》等獲得齊魯散文獎榮譽獎;李公順的散文集《意象沂蒙山》、周習的散文集《魯院紀事》等獲得齊魯散文獎提名獎。 (本記)
齊魯風2014—11—06 - qilufeng2004 - 齊魯風
6——《歷下傾城》首發(fā)式進校園
72篇作品展泉城魅力
本報訊 10月25日,《歷下傾城》首發(fā)式暨進校園活動在濟南第五中舉行。歷下區(qū)政府、歷下區(qū)作家協會的有關領導出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紅孩致辭。首發(fā)式上,區(qū)領導向來自濟南五中、泉城中學、甸柳一中等學校的學生代表和社區(qū)圖書室的代表贈送了新書《歷下傾城》。學生們表演了皮影、舞蹈等節(jié)目。
散文集《歷下傾城》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楊曙明主編。是《濟南的味道》的姊妹集,由第六屆冰心散文獎獲獎作家、《濟南日報》舉辦的“歷下傾城”散文大賽獲獎作家和當前活躍在濟南文壇的知名作家及文學新秀的72篇佳作結集而成,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紅孩為其作序《風送水聲到窗前》并進行推介。入選作品篇篇精美,文采斐然,從不同視角解讀了歷下區(qū)的山、泉、湖、河、老街、小巷等人文風景名勝,抒發(fā)了對美麗泉城的熱愛之情,為時下濟南文壇增添了斑斕的色彩。
據悉,《歷下傾城》一書將免費發(fā)給全區(qū)近三萬名中學師生,將“文脈傳承”落到實處,讓學生愛文學、愛家鄉(xiāng)的熱情得以持續(xù)發(fā)酵。 (本記)
7——張建國藝術大展將舉辦
本報訊 由山東大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山東大家美術館承辦的油畫大家——張建國藝術大展將于11月8日至14日在濟南市馬鞍山路怡文軒美術館舉辦,將展出張建國先生近期創(chuàng)作的油畫一百余幅。張建國,祖籍山東,成長于中國臺灣,受教于傅狷夫、黃君璧,1973年赴美國深造,而后游學于希臘、法國、意大利。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海報即出自于張建國之手。被藝評家推崇為“國寶級畫家”,作品被世界各地收藏家珍藏。(董傳卿)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