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VA无码中文字幕电影,粉嫩AV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王玥,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齊魯風20140717

來源:作者:齊魯風時間:2014-08-15熱度:0

刊頭照——濟南大明湖歷下亭外景  峻嶺/攝

刊頭題字——王正義(北京《辦公室業(yè)務》雜志社)

 1——編想編寫


        進入7月,天干氣躁,熱的要命。此時,編輯跟隨省地調院水工環(huán)研究所的楊麗芝、朱恒華等技術人員去沂蒙山區(qū)的鉆井現場采訪,兩天奔波一千多里路。剛回來。一進辦公樓,正趕上電工在樓下修理,原來是大負荷的用電量,把電閘燒了。跨進辦公室,正在逐漸上升的溫度,讓人有點悶。正想抱怨兩句,猛想到那些在陽光下默默辛苦工作的鉆工們汗流浹背的樣子,我欲言又止,也讓我一下子想起了“七月流火”一詞。盡管這個成語在詩經里的原意是“天氣開始轉涼”,但總被現代人誤用來形容暑熱。最有意思的是,在最近舉行的《2014中國成語大會》上,有人拿“以前的高考”來暗指“七月流火”竟一語中的??刹皇菃h,在2003年以前的20多年時間里,高考一直是在7月,在火熱的七月。可見漢字的意義和魅力。寫到這里,編輯想到了剛剛落幕的巴西世界杯,四強球隊的排名很有意思,之前竟有人借用某些漢字的特殊筆劃猜到并在qq群里大肆傳播,即德國第一,阿根廷第二,荷蘭第三,巴西第四。用圖畫表示,一是德字右邊中間一橫,二是廷字右上偏旁下邊兩橫,三是蘭字下面三橫,四是西字下面的部分。真是“神一樣”的漢字,碰上了用漢字猜中比賽結果的神人,在這個炎熱的七月,作為編輯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漢字是最最有學問的。無論是造字的方式方法還是表詞達意。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首先要把漢字寫好,把漢語讀好,把漢語言文學學好。抽空多看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吧,尤其對我們文學愛好者很有裨益!

2——茶中乾坤
作者——王楚健


          茶,最好在一種平靜的心緒中品味。
          一把鐘愛的紫砂壺,裝著碧綠的明前茶,沸水注入的一剎那,一縷清香撲鼻,滿室飄散開來。
        將壺中泡好的茶傾倒杯中,一股青綠呈旋渦形涌入,太極一般滾動,乾坤精華濃縮在此。
         在天地之間,我們是萬物其中的一員。生生世世游走在塵世中,無一例外地食人間煙火。
         然而,和其它生靈本質區(qū)別的是,惟有在自己開闊無限的思想影響下,開拓文明。
         品茶,可以激活思想深處的靈感。
         獨自品茶,會在清喉、潤肺的同時,休閑、消遣、幽思、懷舊,乃至洗刷心靈。
  如果把品茶的場景置于竹林、溪畔、花園、江上,則更會心曠神怡,幾杯之后,可以詩性大發(fā),靈感泉涌,甚至跨越時空與古人聊上話來,不亦樂乎?!
         兩三摯友品茶,容易想起“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
        我們遠離喧囂的人群,尤其是鶯歌燕舞、觥籌交錯、嘩眾取寵的名利場,無拘無束,隨意縱橫上下五千年談古論今,也可以“八千里路云和月”,在人生旅途的悲喜中追思回味。曲高和寡,不求數而求精也,只要現在進行時的交談、交流、交心,不斷擦出智慧的火花,多一點經驗、感悟的收獲。
  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品茶,新老朋友兼而有之,可以效仿晉時蘭亭會聚,宋時西園雅集,心懷竹林七賢、竹溪六逸之趣,一起說文解字,吟詩作對,談書論畫,針砭時弊,暢想未來,與自然相融,妙趣橫生,流連忘返。
         如果不是同道中人湊在一起品茶,那就盡可免了,不著邊際的話語容易造成冷場,這樣浪費了茶,也白耗了時光。不如趁早回家,養(yǎng)精蓄銳,保持良好狀態(tài),期待下一次美滋滋品茶的日子。
  在品茶中,我學會了雅趣、自娛、調和、從容、淡定。


獨酌下午茶

 

        我想滲透成都的靈魂深處,去感受這個城市怡然自得的慢生活,所以不愿把時間浪費在逛商場與吃大餐上,午后獨自去尋找著名的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以及四合院群落組成,是老成都的縮影。當天正是典型的成都氣候,霧一樣的小雨輕盈地飛揚著,緩緩地飄灑在巷子兩旁青磚黛瓦的老房子上、烏青油亮的石板上、常年青翠的灌木上、氤氳繚繞的熱氣上。漫步在此,不知不覺地融進詩情畫意中 。讀街兩旁的宅名,或為“靜苑”、“養(yǎng)云軒”、“雅園”那般秀潤,或為“愷廬”、“思賢廬”、“留居”、“六和園”那般高古;再讀店名,或為“聽香”、“花間”、“蘭亭敘”那般清雅,或為“柔軟時光”、“市井生活”、“成都印象”那般現代,更有“碎蝶”、“水繪”、“點醉”那般時尚。我穿街過巷,撫一下宅院門口的石獅子,叩一下大朱門上的鐵門環(huán),摸一下老墻上的浮雕,拉一下千年拴馬樁……流連不已。
         意猶未盡之時,讓我閑坐下來的不是美食小吃,而是一家名叫何老七蓋碗茶的老茶館,普通的舊房子,只有十幾個平方米,板桌竹椅,門口坐著一位大媽,懶洋洋地吆喝著:“蓋碗茶,蓋碗茶哦!”她的腳邊臥著一條穿著毛線背心的大黃狗,微瞇著眼,很享受地烘著取暖器。走進茶館,我是唯一的客人,自然不能擺龍門陣,那就要了杯竹葉青茶,點了瓜子、花生等點心。我先讓茶浸泡一會兒,環(huán)顧四周墻壁,貼滿了大黃狗的明星照,幾張?zhí)貏e有意思的,是狗戴著眼鏡、摸著玩具、舔小朋友的臉、摟抱主人等特寫。端起茶碗,輕輕掀開碗蓋,一股馨香撲鼻襲來,湯色微青,尖細的葉片形似竹葉,慢慢喝幾口,口味醇甘,心曠神怡。喝過一遍,自己拿來茶壺,高高舉起,學著四川茶人常用的“鳳凰三點頭”,產生水流沖擊力,使杯內竹葉青上下翻動,茶湯濃度均勻。這時的心緒隨茶煙的彌散,慢慢地升華。獨自品茶,靜下心來,總有茶趣橫生。
       靜靜地,時間似乎停止了,躁動的凡心,此刻也蟄伏下來,享受了孤獨帶來淡淡的凄美、婉約、憂郁、悵惘、清朗、空靈、瀟灑、自由、放松的感覺,領悟到了閑云野鶴的悠然,橫舟野渡的散淡。
  人生,難得如此偷閑!
  (浙江省臺州市國土資源局)
3——三 叔
        作者——孔浩

        三叔叫洪順明,其實是我的小姨夫,他在家排行老三,我們姐弟四人就一直稱呼他為三叔。三叔去世有兩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我的記憶中。
        三叔在解放那年出生,是我們老家村里有名的老實厚道人,就是因為他的人品好,母親才將小姨介紹給他。當年三叔家兄妹九人,家境和生活條件可想而知,小姨也是看中了三叔的本分能干嫁給他的。我們家和三叔家斜對門,中間隔著一條路,小時候我抬腿就去了三叔家,他的三間矮小的茅草屋曾留下我兒時許多的歡樂記憶。當年村里有兩駕馬車,三叔是其中的一位“駕駛員”。在機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馬車和拉車的騾馬,那可是生產隊里的寶貝,村里能將它們交給三叔管理,同樣是因為三叔的話語不多,勤勞能出力。
        在我兒時的印象中,三叔每天都是趕著馬車來回于南山、東湖和村里的麥場之間,認真的將收割下來的集體的麥子、玉米、柴草等,拉到場里打曬。偶爾也有村民兒娶女嫁使用馬車的,三叔就為馬車披紅帶綠,將馬車打扮得花枝招展。沒有活時,三叔就在麥場邊的馬屋門前,檢查維護馬車,給騾馬洗澡、喂草,和另外一個人配合默契的鍘草拌料,很少見到他閑著的時候。那時,背著糞頭到野外割草,要是能遇到三叔,順便搭乘他的馬車,坐在“副駕駛”上回村,那可是一件極其高興的事情,我覺得那感覺應該超過了現在乘坐世界名車。坐在馬車上,最喜歡看三叔揚起長長的馬鞭,在空中炸一個響,鞭稍準確的擊打在前面偷懶?;尿咇R身上。我也曾數次趁著三叔不注意,拿起他的馬鞭揮幾下,但因個子小,馬鞭桿長,總也不能將鞭子甩響。記憶最深的是那時三叔曾經送給我一個他的馬車上“退役”下來的小滑輪,在沒有玩具的年代,我當做寶貝一樣珍藏著,可惜在后來搬家時被弄丟了。
        三叔是一位干農活的好把式,能出力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誰家蓋房子、壘墻、耕地、打糧,只要給他說一聲,他就是扔下自家的活不干也會給人家去幫忙。而那時鄉(xiāng)鄰之間的幫忙都是免費的,甚至連頓飯都不吃,三叔就是靠著好身板和熱心腸,在老家一帶贏得了口碑和大家的尊重。三叔多才多藝,沒上過幾天學的他無師自通,能熟練的演奏琵琶、二胡等樂器?!拔母铩苯Y束后,村里成立了文藝演出隊,三叔負責在幕后伴奏。忙完白天繁重的趕馬車任務,三叔樂呵呵的彈響他心愛的土琵琶,在拉魂腔悠揚的樂曲聲中,三叔享受著難得的輕松和愉悅。后來包產到戶,三叔承包了村里的責任田和山林,搞起了蔬菜大棚,那駕馬車也同時被他所承包,但鄉(xiāng)親們誰家用馬車拉東西,只要打個招呼,三叔依然是義務幫忙。后來隨著農村拖拉機、汽車的普及,三叔的馬車閑置的時間越來越長,很多時候三叔都是把馬車停在麥場里,騎著機動三輪車到城里賣菜。十幾年前棗莊電視臺拍攝電視連續(xù)劇《民國大劫案》時,三叔因為會趕馬車,成為了一名群眾演員,在片中扮演馬車夫。雖然鏡頭不多,但三叔趕了大半輩子馬車的形象,終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定格在了攝像機鏡頭之中。
        三叔外表粗獷,不善言辭,但內心卻很細,對待整個大家庭,對待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關系處的一直都很好。他和小姨經過多年的打拼,家中的茅草屋變成了大瓦房,各種電器一應俱全,三個孩子也都培養(yǎng)成才。表妹家做起了生意收入不菲,大表弟南開畢業(yè)后又考上了在職碩士,小表弟考上了同濟成為村里的第一個博士。正是該享清福的時候,但幾年前三叔的肺部出現了問題,并日漸嚴重。身為醫(yī)學博士的小表弟數次帶他各處就醫(yī),并購買外國產藥品服用,但卻一直未能治愈,為此小表弟還深深的內疚過。在生病的幾年里,三叔從沒閑下來過,他打糧種菜、幫大表弟看孩子,依然是話語不多,卻盡心盡力。再后來三叔每天都得吸氧,身體非常的虛弱。一次我去看望他,他開門后坐下喘了老半天才緩過勁來??粗矍暗娜澹睦锖懿皇亲涛?,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三叔健壯的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眼前的他和過去早已判若兩人。
       還記得大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一個中午,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我騎車走在青檀路上,竟意外見到了趕著馬車拉炭準備回家的三叔,在驚喜之余我只是簡單地打了個招呼就趕緊上班去了。后來后悔了好幾天,三叔那么辛苦,幾十里路來到市中區(qū)不容易,那個點肯定沒吃午飯,我咋就沒想到請他吃頓飯呢?直到今天,想起那天的匆匆而別,內心還感到深深的遺憾和自責。
        前年夏天三叔出殯時,村里很多人都來為他送行,在嗚咽的哀樂聲中,大家含淚稱贊著他的為人、他的對眾人的好……圍山河繞村而過,河畔的老林是三叔最后的家。送別三叔后,至今未到他的墳前祭奠,我怕承受不了祭拜時的那份撕心裂肺的痛楚。但在夢中,偶爾會見到三叔。夢中的他提著鞭子,在村頭趕著那輛馬車,依舊是健壯的身體、紅紅的臉膛和敦厚和善的笑容。而每一次,三叔都是一句話不說,揮揮鞭子,炸一聲響,輕輕地消失在路的盡頭……
  看著我長大的三叔,希望您在那邊不再吃苦受累……(棗莊日報社)

4——夏天的記憶
作者——張慶

        昨天傍晚下了一場小雨,接著又刮起了風,給這酷熱的夏日帶來了徐徐涼意。夜里十點多了,放下手中的書,便想趁著這愜意的涼意出去走走。來到街上,看到路邊人行道上還是那一幫打撲克的借著路燈的光,吆三喝四地激戰(zhàn)正酣,周圍還站了一圈觀戰(zhàn)的看客。他們是常年在這里的,一般是晚上八點前后集合,夜里十二點左右散場。只要是不下雨、不下雪、不刮大風,他們總是不會缺場的。我站在旁邊看了一會,便穿過馬路走到對面的人行道上,在這邊的人行道邊上有幾個用木板做成的供路人休息的長條椅,都空著,便找了一個覺著干凈些的,坐了下來,脫了鞋子,把腿綣起來,兩手抱著雙膝。后來索性躺了下來,雙手枕在頭下,兩眼望了夜空。涼風習習,倒也十分愜意。夜深了,聽著馬路對面打夠級人們的吆喝聲,馬路上還偶爾會有汽車駛過的呼嘯聲和行人不時從身邊走過的腳步聲。兩眼望著天空那輪朦朦朧朧帶著風圈的明月,竟不禁思緒紛飛,想起來兒時夏天的一些記憶。
       兒時,也就是七八歲前后那些年的夏天,記憶中沒見過空調,電風扇也不好買,感覺那時候比現在的夏天還熱。每年夏天總有那么一段時間是出奇的熱,白天烈日炎炎把柏油馬路的瀝青都能烤化,軟軟的冒出燙燙的、黑黑的油,踩上去就粘腳,自行車扎過,就會留下一道深深的輪胎印。到了晚上,屋里更是悶熱難耐,連吃晚飯都得湊到院子里吃,有的干脆端著飯碗走出院門站在或蹲在馬路邊上吃,偶爾經過的汽車會帶過一陣風,讓人覺的有點涼意。吃完了晚飯,天黑下來了,悶熱的屋里是沒法睡覺的,家里的男人們便會從床上卷起竹子或麥秸編制的涼席,夾在臂彎里,另一只手拿一個枕頭,便來到了我家對面的一個空場里。這個空場有三畝地大,有人管它叫打麥場,其實我們村是菜農,我從沒見種過麥子,倒是有些水田,每年會種些稻子,收割了稻子就在這里脫粒。興許是人們俗語里沒有“打稻場”這個詞,才叫了“打麥場”吧。記憶中,夏天最熱的那些天,打麥場里總是滿滿的人,涼席鋪的滿滿的,人們或躺著或坐著,搖著大蒲扇,扇著風,趕著飛來飛去嗡嗡叫的蚊子。抽煙的互相遞著煙卷。也有幾個比較講究的人,把自家的地排車拉了過來,前后用兩個凳子撐住,豎著綁上四根竹竿,再橫著綁上四根竹竿,就搭成了一個框架,然后把蚊帳架上去,躺在里面便不怕蚊叮蟲咬,可以安然呼呼大睡了。
       那時老濟青公路從我們全福莊穿村而過,算是一條重要的干線道路。村東頭有一座酒精廠,再往東轉北,過了小清河上的躍進橋還有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造紙廠。那時候汽車很少,拖拉機也不多,記憶里,常年往這兩個廠送生產原料的大多是馬車和毛驢車。拉著滿滿的裝著地瓜干麻袋的是去酒精廠的,拉著垛的像小山一樣麥秸的則是去造紙廠的。馬車喜歡三五輛結伴而行,速度快,高頭大馬踢踢踏踏起勁地往前奔著,似乎不知累似的。而毛驢車,則是二、三十輛排成一隊,綿延一、二里路。毛驢邁著細碎的步子,頭一拱一拱的默默的辛勞的往前走著。脖子上掛著的銅鈴叮鐺叮鐺的有節(jié)奏的響著。夏天白天太熱,所以他們都選在晚上趕路。馬車上留有趕車人專門的座位,靠著可以睡覺。而驢車小沒有趕車人留的座位,拉地瓜干的便在麻袋包頂上躺著。拉麥秸的,便在前邊掏個長條洞蜷曲在里面。不管是躺在麻袋包頂上的、還是蜷曲在麥秸里的,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動作,都把趕驢的鞭子緊緊抱在懷里。毛驢車卸完了貨便到了下半夜,趕車人趕了大半夜的路,再加上卸車的勞累,躺在車上,不等出了廠門,便會疲憊地沉沉睡去。趕車人睡前安排的認路的毛驢,稱為頭驢,便會走在頭里領著毛驢車隊慢悠悠地往回趕路。不一會就來到了北全福莊。那時,村里有幾個比我年齡大的壞孩子,有幾次就牽了正領著車隊往西走的頭驢從一條往板橋去的輔路轉向了北,后邊的毛驢車便魚貫都跟著下了正北。這些車一次也沒有從北面返回過,大概是到了板橋從其它的路往西去了。幾次以后,趕車人再困乏也得等過了北全福莊再睡了。
       兒時夏天記憶里印象最深的要算是打麥場邊上的那口老井,用青石砌成,井口用大塊的青石砌的井臺,高出地面半米,大青石由于年歲久了,被磨得溜圓光滑,沒有了一點棱角。水面離井口有一米半多的樣子,聽老人說,這眼井打在了泉脈上,清涼甘冽,從沒有干枯過,大旱年也不干。人們挑這井里的水洗菜做飯,燒開了泡茶。夏天吃涼面,大家就會去井邊提回半桶涼水撈面條,買個西瓜也會去提回半桶涼水,把西瓜泡在里邊算是冰鎮(zhèn)了。提起這口井,還有一件至今想起來都讓我頗為感動的事情。那幾年我們村推薦出去一位工農兵大學生,好像讀的是石油學院,畢業(yè)后分到濟南煉油廠工作。公休時他會回到村里,有幾次我看到他挑水,他總是把第一擔水先挑到村里的五保戶康八奶奶家去。后來,我也常常給康八奶奶挑水,那都是受了他的影響,學了他的榜樣,至今想起來都感動不已。后來村里接通了自來水,那口老井便被封了起來,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那口老井早已無處尋覓她的蹤跡。
       兒時夏天記憶里還有一件印象清晰的事,是晚上到有錢人家看電視。那時,我家的南鄰有一戶是非農業(yè)戶口的人家,他們都在工廠里上班,每月拿工資,他們便會有一些積蓄。剛興電視機那會,他們就湊了一些工業(yè)券,買來了一臺八寸的黑白電視機。夏天的晚上天熱夜長,附近的鄉(xiāng)鄰便都到他家去看電視。去的人多了,堂屋里坐不下,主家干脆在院子里支張桌子,每天晚上把電視機從屋里搬出來看。起初,主家還會擺上大生產、泉城煙,泡上一大壺茉莉大方招待四鄰。日子久了,四鄰不好意思,便會時常帶著香煙,拿點茶葉過去。有時也會買點豬頭肉或點心之類的回饋主家。那個時候的鄉(xiāng)鄰關系、民風是真正的樸實無華、真誠和睦。來看電視的大人們一般晚上十點左右就走了,因為他們第二天還有營生,還要勞作。只剩下我們這些半大孩子,也不好好看電視,在院子里又打又鬧。這時主家便會連轟加趕的把我們攆出院子,幾乎天天如此。
        每每回味起兒時夏天的趣事,心里總會充盈著許多感動和甜蜜
   (山東省國土測繪院)

5——中國國土資源詩群2014年度詩人作品展

  “中國國土資源詩群”主要由國土、地礦、石油、海洋等泛國土資源系統(tǒng)內的詩歌作者組成,其主要詩人有常江、郭友釗、胡紅拴、楊沐、章治萍、馬行、毛竹、劍熔等人,現摘要發(fā)表詩群的部分詩人近作,以饗讀者。


順子的詩


  順子,女,本名李順球,祖籍湖南,客籍廣東?,F為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散文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江門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詩群”QQ群管理員。喜愛靈性文字,以散文創(chuàng)作為主,偶寫詩歌,作品多次獲獎并入選多部散文選集,現供職于廣東省江門市國土資源局。

 

鄉(xiāng)村的夜

 


炊煙隨著黃昏隱去
一盞、二盞、三盞燈火
點燃鄉(xiāng)村的夜
 
隨著黃昏隱去的
還有雞鴨鵝的碎啼
暮歸牛羊的輕哞
 
哇聲 高低起伏的哇聲
湊響四月田野的樂意 曲調悠揚
慢慢地潛入鄉(xiāng)村的夢里
 
星星躲在天幕后眨著眼晴 于蛙聲之外
靜聽著禾苗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
 品賞著一曲土地豐收的前湊

 


四月的風

 


四月的風 停駐于葉尖
等待著 向前的號角
 
城市的晨曲 被車鳴湊響
車流如水 溢向城市的脈脈絡絡
 
一陣風攜著一片綠葉
離開樹枝飄然而來
 
樹葉吻住了一扇前行車窗
風吹過車窗向后走  葉隨著車窗逆風前行
 
葉隨秋風走 也只是一個傳說
猶如愛人間前世今生的約定

茫茫人?!∥液湍闩加鰯y手同行
風起時分 你和他錯過背道而馳

 

鄧小輝的詩


  鄧小輝,筆名白鶴,70后,就職于江西省進賢縣國土資源局。系中國國土資源作協會員,“中國國土資源詩群”管理員。


在春天,我必須瘋長

 

冰雪霜露
封不住我對生活的向往
煎熬多少個晝夜
無奈的我只能任其消長
寒潮已退,我欣喜若狂

此刻,我要擁抱暖陽
在春天,我必須瘋長

長成一樹白楊
讓風寒徒勞 讓鳥兒歌唱
讓生命的聲音在人間蕩氣回腸

 

離天最近的地方在鄉(xiāng)村

 

久居鬧市,高樓障目難見星斗
端坐村口,透過樹枝就是碧空流云
 
你,從古代走來
皓月 勁松 翠柳 知了
還有那堂前燕
詩詞意象如畫 如初
 
你,在中部崛起中跨越      
整地 護林 織路 通渠
山清水秀,鄱湖生態(tài)名天下
政通人勤,鐘陵腹地開新花
 
走下鐵牛濯清泉
邁步田壟看豐收
農夫的表情 以及這里的一切
都是那么的親切 自然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