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VA无码中文字幕电影,粉嫩AV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王玥,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三寶三絕”

來源:作者:孫成中時間:2017-09-17熱度:0

“三寶三絕”

——晉祠公園印記

晉祠公園位于太原市區(qū)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周成王胞弟叔虞而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有一段“剪桐封地”的故事,詳細地記載了叔虞封為唐國諸侯的經(jīng)過。叔虞來到唐國,勵精圖治,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康。叔虞死后,其子燮因境內(nèi)有晉水而改“唐”為“晉”。后人祀叔虞于晉水之源,故稱“晉祠”。

晉祠是擁有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景優(yōu)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于世。經(jīng)驗告訴人們,游晉祠可沿中、北、南三線進行。游中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jīng)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圣母殿。游北線,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虞祠、唐碑亭、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游南線,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nèi)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盡收眼底。

前往晉祠公園前,兩位師兄告訴我:游晉祠要抓重點,重點要領悟“鎮(zhèn)祠之寶”和“三寶三絕”,“鎮(zhèn)祠之寶”就是唐太宗撰寫的《晉祠之銘并序》,“三寶”就是圣母殿、魚沼飛梁和獻殿,“三絕”就是周柏、難老泉和宋代彩塑。從中,你能感悟滄海桑田的巨變和歷代先人的智慧!

鎮(zhèn)祠之寶——《晉祠之銘并序》

《晉祠之銘并序》碑刻在唐碑亭。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坐落在唐叔虞祠東南隅,初僅一楹,西向,清乾隆三年(公元1770年)擴建為三楹,改為南向,邑令周寬題“貞觀寶翰”橫額。亭內(nèi)陳列著根據(jù)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的《晉祠之銘并序》。全碑1203字,高195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額書飛白體“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碑文行書俊秀,系唐太宗李世民得意之作,其刻工洗煉,是僅次于王羲之《蘭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謂行書楷模,乃晉祠“鎮(zhèn)祠之寶”。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亭內(nèi)有左右兩塊碑,左碑為原石,歷時1000多年,受自然侵蝕,下部字跡漫漶,右碑則系清人楊育于乾隆三十七年,依照舊拓本重刻的復制碑。

《晉祠之銘并序》可以看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總結。其父李淵曾擔任隋朝的太原留守,李世民年輕時代是在晉陽度過的。后來,在唐貞觀十八年,已成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失敗,被迫回朝。這是他30多年征戰(zhàn)不曾有過的失敗。乘步輦路過晉陽休養(yǎng)。重到晉祠,故地重游,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于是親撰銘文,刻石立碑,總結歷史,評點政治,留下了這個不朽之作。三年后,李世民與世長辭。《晉祠之銘并序》的內(nèi)容大體可分為四部分:首先,作者提出“興邦建國”必須親信貴族,以作輔弼;“分圭錫社”也要給予采邑?!胺怯H無以隆基,非德無以啟化”,認為不是親屬就不能鞏固社稷,不施仁政就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者認為,周朝所實行的分封世襲祿位制是國家長盛不衰的根本保證。其次,贊美了唐叔虞的功德,認為唐叔虞“承文繼武”,“經(jīng)仁緯義”,不愧為周室棟梁,晉國先祖。作者以“六合為家”的氣魄,運用華麗的文筆,對晉祠的山水給予“施惠”、“至仁”、“剛節(jié)”、“大量”等擬人化的評價。第三,揭發(fā)了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以至于神人共怒,“四海騰波”。李淵順天應民,得到擁護,從而統(tǒng)一了中國。最后,作者認為唐室政權固然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而興旺發(fā)達卻是神功。為此,他以“日月有窮,英聲不匱。天地可極,神威靡墜”的語句來報達神恩。結尾?!叭f代千齡,芳猷永嗣”,以期唐室天下千秋永固。

     “晉祠三寶”—圣母殿、魚沼飛梁和獻殿

圣母殿為晉祠最著名的建筑,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圣母傳為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前八根大柱上各雕有一條姿態(tài)各異的木龍,殿堂寬大疏朗,并無一根立柱,邑姜居中而坐,神態(tài)莊重。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nèi)現(xiàn)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

獻殿位于魚沼飛梁的前面。這座大殿原來是祭祀圣母、供獻禮品的場所。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始建,明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修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斗拱簡潔,出檐深遠,外觀酷似涼亭。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tài)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tài)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鎖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

      水鏡臺規(guī)模壯觀,臺上東部為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后幕,臺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圣母殿,三面開敞,演戲時為前臺,臺下埋大甕八口,為擴音之用。每逢酬神還愿的祭祀活動,總少不了表演各類舞樂,以娛神兼娛人,歷代皆然。  

    唐叔虞祠,位于獻殿北側,已非初始之晉祠,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分內(nèi)外兩院。外院有碑廊環(huán)繞,陳列《華嚴經(jīng)》石刻,布局對稱。正殿也是過庭,兩旁陳列著一組元代樂伎塑像,每邊7尊,共14尊,手持不同樂器,組成一個完整的樂隊,東邊為管弦樂,西邊為打擊樂,兩位矮人大概一為領隊,一為指揮。內(nèi)院正北即為唐叔虞殿,殿內(nèi)中央神龕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著成王封賜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溫良敦厚,文質(zhì)彬彬。分立兩旁的是文武大臣。祠前的八角蓮池,清波粼粼,荷葉片片,在明月當空的夜晚蔚為奇觀,令游客頓生“蓮池映月”之嘆。

   “晉祠三絕”—“周柏”、難老泉和宋代彩塑

位于圣母殿左側的“臥龍周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距今已有近3000年。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左右兩株,同年所植,故稱齊年古柏??上в幸恢暝谇宄拦饽觊g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橫臥如虬龍,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側。北宋歐陽修在慶歷三年(1043年)來到晉祠題寫詩句:“地靈草本得余潤,郁郁古柏合蒼煙?!泵髂┲麜也┥揭苍跇渑粤粝隆皶x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筆。晉祠古木眾多。樹齡最長、最負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兩棵柏樹與漢、隋、唐的三株槐樹。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泉水自懸甕山下的巖層涌出,潛流十多米,從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龍口注入水塘,看似白練飛舞,聽如鳴琴合奏,構成晉祠八景之一的“難老泉聲”。是晉水的主要泉源,流量1.8立方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兩渠。因它晶瑩澄澈,冬暖夏涼,暢流不斷,終年生生不息,所以北齊時有人取《詩經(jīng)·魯頌》中的佳句“永錫難老”,命名為“難老泉”。難老泉水世世代代澆灌晉祠附近的千頃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滿目江南田”的豐饒景象。因泉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zhì),水溫恒定,水質(zhì)優(yōu)良,所以晉水澆灌出的晉祠大米,米質(zhì)晶瑩,顆粒飽滿,口感香醇,回味無窮,與天津小站大米齊名。

難老泉的來歷,一段動人的傳說:傳說在晉祠北邊二十里地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姑娘,嫁給了晉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讓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擔水。水源離家很遠,一天只能擔一趟。婆婆又有一種怪癖,只喝身前一桶的水,不許媳婦換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擔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個牽馬的老人,要用她擔的水飲馬。老人滿臉風塵,看樣子是遠道而來的,柳氏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把最后一桶水遞給了馬??墒邱R仿佛渴極了,喝完后一桶水連前一桶水也喝了。這使柳氏很為難:再擔一趟吧,看看天色將晚,往返已經(jīng)來不及了;不擔吧,挑著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罵、鞭撻。正在躊躇的時候,老人就給了柳氏一根馬鞭,叫她帶回家去,說是只要把馬鞭在甕里抽一下,水就會涌出,漲得滿甕。轉眼老人和馬都不見了。柳氏提心吊膽地回家,試試辦法,果然應驗。以后她就再也不擔心了。婆婆見柳氏很久不擔水,可是甕里卻總是滿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發(fā)現(xiàn)了抽馬鞭的秘密。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許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馬鞭在甕里亂抽一陣,水就洶涌噴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勝村找柳氏。柳氏正梳頭,沒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綹頭發(fā)往嘴里一咬,一氣跑回古唐村,什么話沒說,一下就坐在甕上。從此,水從柳氏身下源源不斷地流出,流了千年萬年,這就是“難老泉”。后人敬仰柳氏,尊其為水母,并于北齊天保年間修建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nèi)水母像銅質(zhì)金裝,端坐甕上,束發(fā)未竟,神態(tài)淡定。

宋代彩塑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共有43尊之多,為圣母殿最著名的藝術品。邑姜居中而坐,其他彩塑侍女有的捧飲食,有的侍起居,有的奏樂歌舞,有的捧文印翰墨等,身材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這些侍從都是根據(jù)秦制度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書)而成,各有專職,身份、性格無一雷同。她們或幽怨、或憂郁、或慍怒、或哀思,神態(tài)自然逼真,面目俊俏可愛,造型生動,眉目傳神,表達出被禁錮深宮,身心備受摧殘的宮女的強烈不滿情緒。其塑造手法突破了古代寺院中宗教題材的平淡,采用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塑造了具有豐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中國古代泥塑的精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歲月悠悠,晉祠不老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jīng)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qū)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并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qū)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便退居于次要的位置了。

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到晉祠,方知山西作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文物大省,名副其實。

大,美,雅,晉祠也!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