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無字碑
來源:作者:巴山時間:2013-05-03熱度:0次
寫下這篇文字,緣于偶然之間讀到一位朋友關于詠武則天“無字碑”的一首短詩,讀罷詩詞,那塊矗立在盛唐中心的巨石,便穿越千年的風塵,清晰地佇立于我的野視里,無言地講述著那段興衰敗亡的舊事,那段功過是非的紛爭,這些紛爭,這些舊事,讓我欲放不下,欲罷不能,便不惴冒昧,寫下此文-----題記
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有許多因為無字而讓人久久不能忘記的無字碑。其中有幾塊最為著名的無字碑,一直形象清晰地佇立在人們的視野里。這幾塊石碑都是因為無字,又不僅僅完全是因為無字而讓人們留連不去,探究不已。每每佇足其下,縱是千般感慨,萬般嘆息,仍不能釋懷那一塊塊巨碑所講述的如山一樣沉重的負累。在眾多的無字碑中,最具傳奇色彩、最具歷史爭議、又最讓人癡迷不解的當數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了。
一千多年過去了,大唐王朝的許多的盛事、許多的人物都淡出了歷史的舞臺,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輝煌過也好,沉淪時也罷,歷史的車輪無情地輾過凹凸,蕩平坎坷,把一切都歸于平靜,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依舊就只剩下那些或人云亦云的傳說、或史官偏頗不一的筆墨。破舊的史書、發(fā)黃的宣紙,把一件件驚心動魄的事件記錄得毫無生氣,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描寫得面目全非,空留下那一段段往事,在歷史的深處沉浮,在歲月的角落嘆息。唯有那一塊高高矗立在黃土高原上的“無字豐碑”,與“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一起根植進世人對大唐王朝興衰敗亡的記憶里。
那一塊無字巨碑,千百年來,一直孤傲地矗立在盛世大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孤傲地矗立在是是非非的紛爭中心,更是孤傲地矗立在儒家正統觀念的唾罵中心。
千年以來,面對這塊無字巨碑,人們或褒或貶,感慨不已。憎恨的,卻又分明感覺到幾分無可否認的肯定與尊重,喜愛的,卻又不得不生出幾分無可奈何的惆悵和惋惜。所幸的是歷史并沒有因為個人的喜好而淹沒那些客觀事實,并沒有抹去那些功過是非。只是不同時期人們認知的局限性、片面性,紛亂地解讀了那一段過往的紛爭,于是便無可規(guī)避地留下了許許多多不同的褒貶和認定。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許許多多的紛爭,才讓歷史學家有了可以于千頭萬緒中還原一份歷史真相的依據。
其實,無論后人如何評說,墓碑的主人都擔當了她生前該擔當的一切,也承受了她生后該承受的一切。她睿智的雙眼,似乎早在千年以前,便透過宮闈層層帷幕,洞明了自己所有的是非功過,看淡了身后所有的褒貶與評說。無畏地立下此碑,是否更包含了對世俗、對庸者、對無稽之人最深切的蔑視與不屑?;钪?,她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唯一正統女皇帝,死后,她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唯一不留一字碑文的女杰。
這個一生都迷信文字且雄才大略的一代女皇,不僅改寫了一段大唐王朝的歷史,演繹了一段驚天動地的傳奇,更重要的是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華平息了一個時代的紛亂,延續(xù)了一個威名赫赫的“貞觀盛世”,并為后來彪炳千秋的“開元之治”創(chuàng)下萬世基業(yè)。就這樣一個文韜武略的奇女子,死后竟然只留下這塊無字巨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一罕見的千古奇跡,也成了一段千古不解之迷。千百年來,面對這塊無字巨碑,人們有不少的猜想與推測,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在夸耀自己,表示自己功高德厚,非文字所能表達,另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第四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的兒子恨透了自己的母親,她本寫好碑文,卻被她的兒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塊無字碑。也有學者認為,石碑原本計劃刻字,但武則天死后政局動蕩,各派政治勢力,始終不能對武則天作出適當的評價,因而便不了了之。還有一種說法,因為武則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別人不知如何寫碑文,所以沒有文字。對于這個叱咤風云數十年的一代女杰,自古以來便褒貶不一。但是,不管世人如何猜測,后來的事實的確也印證了第三種說法-------魏魏無字碑并沒有因為無字而被人們淡忘,更沒有因為無字而寂寞,相反引來了歷代無數著名人物最具分量的評說與肯定。蕩滌盡史書的腐朽之氣、撥開紛紛繞繞的歷史煙云,一代偉人毛澤東稱武則天是“治國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中國近代最杰出的偉大女性宋慶齡則評價她是“中國歷史上唯的一女皇帝,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這些珍貴的評價,也許正是一代女皇想要的結果吧?
這位十四歲入宮,二十六歲出家,三十二歲為后,三十七歲參政,六十七歲稱帝的女皇,一生經歷了無數的腥風血雨、宮廷兇險,憑借自己卓越的才智,有力的鐵腕,挫敗了無數對手,數不勝數的政敵,最后登上了大唐王朝的權力顛峰。為延續(xù)“貞觀之治”開啟“開元盛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大唐王朝后來的輝煌盛世,贏來了數十年養(yǎng)精蓄銳、勵精圖治的寶貴時間。
與所有的統治者一樣,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她也實施了一系列殘酷的統治手段,在執(zhí)政之初,她啟用酷吏,使用嚴酷的高壓手段打擊反對勢力。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了推動社會變革,她打擊保守的“門閥世族”、驅逐阻撓社會發(fā)展的“豪門顯貴”。這一系列措施,固然為后來的社會發(fā)展和經濟繁榮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政治條件,卻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罵名。只是,人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在她執(zhí)政的第二年,便智慧地利用當時著名的兩大酷吏互相殘殺先去其一,再殺其二的方法,徹底結束了自己一手發(fā)起的酷吏政治。我們在苛責她的酷吏手段時,我們似乎都忘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歷代帝王爭權奪利的斗爭中,她是唯一殺戮最輕、殺人最少的一個皇帝,她只是做了那個時代她不得不做的幾件事而已,她只是用了那個時代她不得不用的幾個人。這是政治的需要,亦或是政治斗爭的必然,如果果真如此,我們又怎好再去苛責她一人呢,難道僅僅因為她是一個女人,難道僅僅因為她篡奪了李家王朝的皇權,更改了大唐王朝的國號?
作為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無愧于那個時代,也無愧于那個時代所賦予的使命。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里,她不能算是一個不作為的女皇帝,她勤于治國且措施得力。她懂得休養(yǎng)生息,她更懂得體恤民情,她以一個女人最卓越的政治智慧,忠實地踐行著唐氏家族“水能載舟,亦能履舟”祖訓。為了奪取政權,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她短暫啟用酷吏,因為她深深知道:這是一種必須的、短期的過渡行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她更知道需要一大批德才兼?zhèn)涞馁t臣俊杰。于是,她以超凡的智慧、過人的膽識、不拘一格的政治思維,改革科舉制度,創(chuàng)新用人機制。她唯才是用,唯賢是舉,不分貴賤,不論寒貧,在她的倡導下,一大批出身寒門的貧家子弟才有了一展才華、報效國家的機會。正是因為她的這一系列舉措,不但為自己選撥了一大批治國安幫平天下的可用之才,更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儲備了一大批賢才俊杰。單從這一點來說,她絲毫不遜色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英主明君,甚至不遜色于任何一個具有現代管理理論的近、現代政治家。
勿庸諱言,她與所有的帝王將相一樣,也荒淫揮霍,也驕奢淫逸。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她的治理下,那個時代的百姓少了一些顛沛流離之苦,多了一些安居樂業(yè)的之幸。無論史官如何褒貶,都無法否認那個時代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穩(wěn)定的事實。如果我們把這一切成果都排除在政治家的個人政治抱負以外,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又何嘗不能把它歸集成一個女人內心深處的那一種大愛之情呢。淫邪也好,惡毒也罷,一切評說都在歷史的長河里不斷沉浮、淘洗。那一種歲月磨洗后的輝煌,無形地彰顯在那一座雄渾的豐碑上,永久地震撼著無數前來膜拜的靈魂。當然,作為女人,她或許不是一個好母親,或許不是一個好妻子,但做為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確無愧于那個稱謂。
那一塊傲然卓立在西風中的無字豐碑,雖歷經千年風雨浸蝕、歲月洗禮,卻依然風骨錚錚,一如她不屈的人格形象,引來后人無限景仰與崇敬,同時也引來無窮的責難與非議。逝者已逝,往者已已,那一塊無字巨碑雖歷千年,卻依然巍峨地屹立在黃沙漫漫的西風里,依然巍峨地屹立在世人指指點點的評說里。面對這塊千年不朽的無字巨碑,誰還會無知地認為它因為無字而蒼白?還有誰敢說那一段豐功偉績因為無字彪炳而被否認?與那些樹碑立傳、浪得虛名之輩相比,那一塊無字豐碑似乎更讓人感懷、更讓人動心?
巍巍無字碑,因為無字而坦蕩,因為無字而無畏 。這,也許就是后人佇足碑前不斷探究、萬分感慨的真正原因吧!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