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壇,有一對很有影響力的詩人與作家,他們是文壇伉儷——賀敬之和柯巖。
詩人賀敬之,山東棗莊人。1924年,賀敬之出生在山東嶧縣賀窯村的一個貧苦農家。他家七口人只有不到一畝的土地,賀敬之從小就幫助家里干活,打高粱葉、拾麥穗、送飯、撿棉桃……,從賀敬之四五歲記事起,家中便過著艱難而貧困的生活?!熬粗边@個名字,是從《孟子》中的一句話——“晏平仲(嬰)善人交,久而敬之”而來。
詩人賀敬之始終保持著山東人的那種質樸、直率、爽朗的性格,平易近人。
賀敬之1940年赴延安,1942年畢業(yè)于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四十年代開始發(fā)表作品,有詩集《放歌集》、《賀敬之詩選》、《回延安》、《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后與丁毅等合著歌劇《白毛女》。《白毛女》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
1950年初,柯巖所在劇院舉行劇本座談會,請賀敬之去談《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經驗,柯巖是課代表。初次接觸,賀敬之對柯巖的印象很好——樸素大方,充滿革命熱情。而柯巖一見到賀敬之,覺得《白毛女》的作者這么年輕,這么文雅,一點都沒有大作家的派頭,說話那么謙虛,又有幽默感。
從工作的接觸開始,賀敬之與柯巖的交往越來越多。兩人常聚在一起談文學,談生活,談革命,談創(chuàng)作,他們有太多相似的追求,很快就成了朋友。
1953年10月,賀敬之、柯巖結婚了。他們的洞房安置在龍須溝旁一間小小的房子里?;楹蟮?天,柯巖就告別新婚的丈夫,行色匆匆地奔赴朝鮮前線了。
賀敬之為人隨和、寬厚。而柯巖卻是快人快語,被譽為“文壇女俠”。他們兩人盡管性格不同,志趣卻頗為相投,成為人們稱贊的文壇伴侶。
賀敬之創(chuàng)作了著名詩歌《回延安》: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曾經感染過千千萬萬的讀者,是那個火紅年代的強音。語言樸實無華,感情真摯動人。
在這首詩里,詩人賀敬之酣暢地抒發(fā)自己對延安母親熾熱的赤子情,這首詩也是詩人在中國現(xiàn)代詩壇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延安》、《又回南泥灣》、《西去列車的窗口》、《三門峽歌》、《桂林山水歌》、《放聲歌唱》、《十年頌歌》、《雷鋒之歌》……這些作品都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慕浀渲?,曾經吸引過幾代人的視線,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生活。賀敬之的詩在學習和繼承我國民歌、古典詩詞和“五四”以來新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基礎上,大膽吸收外國詩歌特點,根據(jù)時代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需要精心創(chuàng)作出來的??芍^民族的形式,時代的內容,人民的心聲。
2001年5月,76歲的賀敬之又一次踏上了回延安的行程。他重上寶塔山,尋訪夢中的母校,走進毛澤東主席當年發(fā)表《講話》的楊家?guī)X……面對那親切的山坡窯洞,親切的面容和鄉(xiāng)音,親切的莊稼和黃土,親切的藍天白云,頭發(fā)花白的賀敬之感慨萬千:40多年前一道鬧過秧歌的老鄰居大多已經過世,他們的后代,當年扎著兩條小辮的小女孩,也已經年過半百,手里牽著小孫子來看望“老魯藝”。時光如白駒過隙,物是人非,只有詩歌是不變的。半個多世紀之后,在自己輝煌詩歌人生的起步點上,詩人賀敬之吟誦著自己的詩句,頓時煥發(fā)了青春的活力。是啊,賀敬之的詩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樸素的語言,卻有一種排山倒海般的力量,這正是人們喜愛他的詩歌的秘密所在。這次回延安,賀敬之被延安大學魯迅文學藝術院受聘為名譽院長。
四十多年來,從他的第一本詩集《并沒有冬天》,到《鄉(xiāng)村的夜》、《朝陽花開》、《放歌集》,到近作《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藝術逐步走向成熟,并呈現(xiàn)出自己的風格。
在同時代的詩人中,賀敬之最善于表現(xiàn)重大的政治題材和抒寫重大的政治主題。這一特點主要反映在他建國后的政治抒情詩創(chuàng)作中。翻開他的詩集,《放聲歌唱》、《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說,都是詩與政論的結合。它們熔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鮮明地表露著詩人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激情,格調高昂而奔放。
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門峽---梳妝臺》等。
又如《放聲歌唱》、《十年頌歌》、《雷峰之歌》、《中國的十月》等。他的政治抒情詩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成就突出。
賀敬之的詩是時代的頌歌。他總是以敏銳的目光去抓取時代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內容,而不去吟唱那些與人民無關的眼淚和悲傷?!痘匮影病繁憩F(xiàn)了延安的巨大變化,贊頌了延安的歷史功績,指明“延安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的意義;《雷鋒之歌》挖掘出雷鋒精神的時代內含;《十月頌歌》是新中國十周歲的禮贊。
賀敬之的詩通過想象、夸張、幻想等手法,將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礎上的革命浪漫主義風格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并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詩的營養(yǎng),又不排斥外國詩歌的影響,如“信天游”體與“樓梯式”就被詩人以熟練的筆法熔鑄為一體。
提起“賀敬之”這個名字,人們就會把他與歌曲《翻身道情》、《南泥灣》,歌劇《白毛女》,詩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門峽頌歌》、《雷鋒之歌》、《西去列車的窗口》等名作緊密相聯(lián)。熟知中國當代文學的人必定知道,賀敬之的創(chuàng)作雖然說不上浩繁,但他的每一部作品發(fā)表出來都有一定份量。
賀敬之的文學創(chuàng)作善于從歷史與思想的高度來提煉文骨,他寫詩則堅持“詩學和政治學”統(tǒng)一的標準,以政治為綱,吹響時代的號角。他似乎注定就是為文學創(chuàng)作而生,成為時代的歌者。
柯巖,原名馮愷,原籍廣東南海,1929年生于河南鄭州,滿族,當代著名作家,詩人。是現(xiàn)代著名詩人、劇作家賀敬之的妻子。 柯巖和賀敬之是文壇有名的“文壇伉儷”。
1947年,柯巖在湖北希理達中學校??习l(fā)表第一篇小說《我的同窗》。
1949年起,先后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任專職編劇,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后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專職駐會作家,兼任多種刊物編委或顧問及一些高校的客座教授。
195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小兵的故事》。
1965年以前,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
1976年以來,創(chuàng)作大量詩歌、小說、報告文學,多次獲全國各地的文學獎。有些作品被譯為英、法、俄、德等多種外國文字,還收入大、中、小學教材。
柯巖從1949年開始專業(yè)創(chuàng)作,出書50多部。
柯巖在文學上有突出成就,她被推選多種協(xié)會、學會擔任社會職務,如:中國文聯(lián)全委;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并被聘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山東大學等多所高等學院的教授。
柯巖的代表作品有:
詩集:《“小迷糊” 阿姨》、《周總理,你在哪里》、《小兵的故事》、《大紅花》、《我對雷鋒叔叔說》、《講給少先隊員聽》、《中國式的問答題》、《人的一生都在路上》、《月亮會不會搞錯》等。
劇本:《雙雙找姥姥》、《記著啊,請記著(歌劇)》、《僅次于上帝的人》(又名《紅蜻蜓》)。
報告文學:《船長》、《最美的畫冊》、《奇異的書簡》、《相親記》、《春的消息》、《柯巖作品選》、《永恒的魅力——一個詩人眼中的宋慶齡》。
我們這一代人是伴著賀敬之的詩歌長大的,曾給我們多少向往和力量??聨r也是我們十分喜愛的當代女作家。他們二人是文壇上革命浪漫主義的杰出代表、文壇伉儷。
上一篇: 觀油紙傘節(jié)有感
下一篇: 曾祖父有把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