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約在八九歲開始學騎自行車的,那時我們晉南農(nóng)村還管自行車叫“洋馬”。大人們都這樣叫,我們也就這樣叫。當然是因為稀少的緣故,物以稀為貴,并不是每家都擁有。我家里擁有“洋馬”在村上已經(jīng)算晚的了,但我會騎“洋馬”是早一兩年的事,因為舅舅家很早就有了。于是我把舅舅家的“洋馬”騎回家抑或叔叔家的“洋馬”,才學會了騎“洋馬”。
其實,小時候那些被稱為“洋”貨多的是,它們有:洋堿(肥皂)、洋襪(襪子)、洋火(火柴)、洋灰(水泥)、洋鎬(鐵鎬)、洋锨(鐵锨)、洋釘(鐵釘)、洋柿(西紅柿)等等一系列在外國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后來傳入中國的日用品。那時這些日用品因為從外國傳入,因為稀少,就有了時尚和品質,有了與眾不同的風尚和氣度?!把篑R”位居其中,但是當時一個家庭財富的具體體現(xiàn)。誰家有“洋馬”,誰的家庭就相對比較富有?,F(xiàn)在想想,那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然,學騎“洋馬”前,我還是先坐了多次“洋馬”。叔叔是個木匠,做活躲在周圍的幾個村,“洋馬”成了他的交通工具。有幾次他就帶著我,到外村做木匠活。那時一個冬天,我坐在車后,被他的大衣緊緊包裹著。我感到車騎行的方向似乎是與叔叔騎的方向相反,只是當時小,還不明白相對運動,參考物的不同,運行的方向就不同。直到后來,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是在叔叔的大衣中,當然參考物就是自行車,于是感覺就向相反的方向行進。還有坐舅舅的車,到他工作的化肥廠,那可是三十多公里的路,坐的我屁股都感覺到痛了,不過還是有回報的,那就是幾個甜瓜。
就在坐“洋馬”多次后,我就開始學騎“洋馬”。也到了我學騎車的時候了,只是當時由于個子低,還不能跨過橫梁騎,更不用說坐在座椅上騎了。因為當時由于農(nóng)村經(jīng)濟條件落后,只有那種大圈自行車,不像現(xiàn)在城市里小孩專門有小圈自行車賣,車梁架低,腳就容易夠到腳蹬上。我們就把腿從車橫梁下穿過,蹬在車對面的腳蹬上。因為我們的個子還沒有自行車高,何以駕馭這洋玩意。開始學的時候,在村中的巷道上或者是村口的打麥場。經(jīng)常是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稍大點的孩子幫我們扶車,以便摸清這個高大的洋家伙。也有時,叔叔從外面回來的間隙,他就幫我練習學車。當然大多數(shù)時間,是我把叔叔的車推出去,自己邊學邊琢磨,當然摔得很慘。但那時的“洋馬”質量很好,多次摔也不見的需要維修,也主要是皮實的我們摔倒在地,自行車是壓在我們身上的。經(jīng)過了多次摔倒,多次的爬起扶車,我就漸漸掌握了讓它前行的奧妙,能得心應手地駕馭它了。曾記得為了在小伙伴面前顯示自己的車技,我們幾個伙伴各自騎了輛“洋馬”來到村東的一個大坡上,當然到坡頂我們是推著洋馬上去的。體驗洋馬從坡頂急速下行,而且到坡底還能滑行很長的距離。我當時確實天不怕地不怕,從坡頂一上洋馬,就開始使勁地蹬,在坡中間我已經(jīng)被它快速下行給嚇壞了,竟然忘記手上還有車閘。“洋馬”最后直接沖到坡下的紅薯地里了,我也被重重壓在車下。不過,好在“洋馬”沒多大事,不然又要遭家里的大人一頓責罵了。
第二年,我的個頭好像高了點,我就開始學腿腳跨過車橫梁來騎車,當然在已經(jīng)熟練摸清“洋馬”的平衡后,學習它已經(jīng)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只是還不能坐到座椅上,因為我們的個頭還是矮了點,還不能像大人一般上下車自由。有時在路上練習了很久,卻停不下來,因為我們個子低,腿腳還不能從后面下來,只有從座椅到車把之間幾十公分的橫梁上下來,冬天穿著棉褲我們像臃腫笨拙的企鵝,也可能是練習的累了,如論如何就是腿腳就是收不過來。最后還是重重摔倒在地上。再過了一年,我們的屁股就能坐到車座椅上像大人一樣自由自在的騎“洋馬”了。你可別說,當時我們感到莫大的自豪,能像大人一樣騎著洋馬到鎮(zhèn)上和鄉(xiāng)上去趕集了,甚至到更遠的縣城去了。
也正因為我學會了騎“洋馬”,到初中在外村上學,我都是獨自騎自行車去,不需要大人的幫助。就是逢年過節(jié)去舅舅家,也是騎“洋馬”過去的。再后來,我讀高中了,吃住全在學校,那學校可離家有十幾公里。除了每個星期天的放學上學,我都是以“洋馬”作為交通工具的。還有每個月要向學校灶上交糧食,全是我一個人騎“洋馬”帶著近一百斤的糧食送到學校取的。可以想象,對于瘦小的我是多么大的挑戰(zhàn),更何況其間還有近一公里的長坡。現(xiàn)在想來我都在佩服自己的車技和耐力,那可是多么困難的事情??!不過,那的確是我靠“洋馬”完成的事,也感謝“洋馬陪”伴我走過那段崢嶸歲月。
那時的“洋馬”牌子一般是“永久”、“飛鴿”,也有山西本地產(chǎn)的“太行”牌的,但一般都經(jīng)久利用?,F(xiàn)在我家的倉儲房子里還放有一輛我小學五年級就開始騎的“洋馬”,好像是“永久”牌的,雖然進入大學我就很少用它了,但父母們還騎著它下地,直到十幾年前家里有了農(nóng)用車它就被淘汰在這里了,以至于現(xiàn)在老家現(xiàn)在也流行電瓶車,屬于它的時代越來越遙遠了??粗砂T的車胎、變形的車圈,以及它全身銹跡斑斑躺著角落邊,我的心中不禁涌出莫名的惆悵和無言的酸楚。當歲月的流逝,我也漸漸老去,就如同堆放在墻角的“洋馬”,感到應付諸事力不從心。但有過那段輝煌的經(jīng)歷,也是足以讓我們炫耀和自豪的了。就如小學我們用的石板和石筆,曾經(jīng)助我們學習了知識,如今它們已經(jīng)難覓蹤跡,也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但社會的進步,總使一些落后的物件遠離我們,代替的是環(huán)保節(jié)能省時省力的新發(fā)明,這樣想想,也可以寬慰我們失落的心情了。
“洋馬”,就是自行車是我小時候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學習騎它是我花費在少年時代記憶尤深的學習,較我們現(xiàn)在對學習駕駛汽車的學習更有意義,因為它沒有經(jīng)濟利益的驅使,有的只是我們簡單的再也不能簡單的伙伴友情,包含的全是歡樂,而且是擁有直到如今也不能消散的歡樂!
如今,我也早就遠離了依靠“洋馬”作為交通工具的時代出門辦事就開著車,叔叔和舅舅也用電瓶車代步了,很難再在巷道里穿行的“洋馬”,屬于“洋馬”的時代的的確確遠離我們了?,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自行車騎行經(jīng)過,還有更為省力的電瓶車,人們出行的方式越來越便捷,越來越快速,但總覺得我與兒時家鄉(xiāng)的距離越來越遠,越來越遠離屬于我們的那個純真年代。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