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棒槌
張建樹
你看過電影《小二黑結(jié)婚》嗎?影片中的小琴和一群婦女,挎著一大籃子穿過的臟衣裳,嘻嘻哈哈來到河邊洗衣裳,每個人的手里都掂著一根半米多長的木頭棒槌!讓人看著毛骨悚然,這家伙可不是用來打人的,而是專門用來洗砸衣裳的。
改寫編劇、導(dǎo)演楊蘭春先生,長期生活工作在河南,他是河南文學的先驅(qū),這部電影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和成名作,劇情全是中國六七十年代舊河南農(nóng)村的一段真實生活寫照。
在我小時候,有幸經(jīng)常能看到大人們這樣的情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們則很難能夠如此一睹為快了。我的家后橫亙著一條大河,名曰沱河,亦稱巴河。每年春天來臨的時候,沱河兩岸,十里長堤,桃花盛開,梨花飄香,紅花白花交相輝映,這里成了花的海洋,綠的世界。
這條河四季水流不斷,聲聲不息,每當夏日汛期而至河水漲潮的時候,溝河水漫,一片汪洋,從上游飄來的草垛,如同一個個水中暗堡,蔚為壯觀,大有黃河落九天的宏偉氣勢,畢竟這么略有恐怖的日子極少,這條河流帶給人們的更多的則是溫馨、恩賜。
那個時候,是大鍋飯的年代,大人們勞作一天,出了一身臭汗,每家每戶都要脫上一堆臟乎乎的衣裳,等攢成堆以后,趁飯前飯后的時間不誤農(nóng)活,就互相邀約上一幫姐妹們?nèi)ズ永锵匆律选?/p>
那時候農(nóng)村沒有壓水井,更沒有自來水,農(nóng)村人吃的、用的全是土井水。洗衣裳時需要很多水,水少了洗不干凈,在巴掌大的盆子里擺又擺不開,一桶桶水,從四五米深的井里提上來很費勁,手被麻繩子一道道勒進肉里,紅得像兩塊毛紅布,火燎燎的像針扎一樣疼痛難忍,因此,她們誰都不愿意到井邊洗衣裳。
河面寬闊,水流潺潺,清澈的河水盡看河底,甚至連水草中游動的魚兒,都被看的清清楚楚。女人們像奔赴前線一樣,蹲在河唇邊,拉開陣勢,每人找一個洗衣的位置,把臟衣裳一件一件先浸泡在水里,再用石頭壓到上邊一角,防范衣裳被水沖走。洗的時候,把要洗的衣裳從水中撈上來,用肥皂在上邊輕輕抹上幾處,在盆子里稍稍浸泡片刻,再用手搓洗幾下,放到水邊的磚頭塊上,用手掄起木頭棒槌,對準濕衣裳一下一下狠狠錘砸,一邊砸,一邊不停翻動衣裳,一邊還不誤嘻嘻哈哈談笑風生,家長里短無所不及,一些性格外向的女人,時不時會說些男人和女人的那檔子事兒,羞得一些稍有內(nèi)向的女人,白白的臉蛋一下子紅到耳朵根,紛紛相互撩起“水仗”來,把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撒到水面上。水中戲耍的魚兒,似乎對此聽得很有興趣,屏住呼吸,傾耳細聽,最終實在忍不住挑逗,樂得直在水面表演用“跳龍門”來鼓掌,吟笑聲、錘洗聲、水流聲、魚兒的翻跳聲,混合在一起,組成歡快的交響樂,把人們滿身的疲憊和煩惱,一股腦趕得無影無蹤。
不大一會兒,女人們就將手里的衣裳,錘洗的干干凈凈,然后探出身子,捏住衣裳的一角,往深水里隨手一撒,衣服上沁出的臟水,灰溜溜的吐著白沫,混跡于水中,轉(zhuǎn)眼即逝順水溜走。一些有經(jīng)驗的女人,更是擺洗的非常利索,只見她不慌不忙,心神氣定,把錘砸好的臟衣裳,像撒撒漁網(wǎng)一樣,向水面圓弧形一撒,臟乎乎的東西“滋溜滋溜”爭著向外掙脫,再快速來兩個鯉魚打挺的動作,一件臟衣裳就徹底洗凈了。洗好一件后隨手拿到堤上扯好的繩子上,雙手抖開,在空中炸成一聲響鞭后,晾在繩子上,等把最后一件洗完,上邊所有晾曬的衣裳,基本上都給曬干了。然后在繩子上,輕輕用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理順理順,瞬間原來還一件件皺巴巴的衣裳,卻變得板板整整,煥然一新。
用這木頭棒槌洗衣裳,既快又干凈還省事,殊不知它還有一個特殊的功能,就是到了冬天洗衣裳,能派上很大的用場。過去的冬天,節(jié)氣一進入三九,天氣就變得驟冷,大雪封門,滴水成凌,天寒地凍,河里邊到處結(jié)滿厚厚的一層冰,調(diào)皮的孩子們,三三兩兩踩在上面溜冰,來回飛舞著,有的打起了陀螺,玩的很開心,一點也不為安全感擔心受怕。
在這里洗衣裳,若是沒有棒槌這家伙幫忙,根本沒法洗衣裳。有了這家伙,不管天氣有多冷,冰涼有多厚,一點都不誤事,首先掄起棒槌,照著冰層“咚咚咚”來上幾下子,瞬間冰層就會閃出一片冰窟窿,照洗不誤。如果碰上運氣好,你還會順手捉到一些自己找上門來貪食的小草魚,拿到家里烹飪美餐一頓樂享解饞之快,實在妙不可言不可多得,這些賦有靈性的水產(chǎn)品,像是特意等待著犒勞這些勤勞善良的人們,靈動的母親河,就這樣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它河邊的兒女們。
如今,過慣了幸福日子的年輕人,興許讀后這篇文章,認為是天方夜譚,不但難以置信,甚至還會掩嘴發(fā)笑。不要小視過去的人們,就像我們不要小看古人一樣,沒有他們的智慧做積墊,我們可能到現(xiàn)在還不認識圓周率,甚至還遠遠沒有他們智慧。
在我小的時候,身邊的男女老少,一律穿著自己織的厚厚黑粗布衣裳,年輕人穿的布,多半拿到染坊染成藍色或灰色,做成褂子褲子,衣服上的扣鼻、扣子全部都是靠女人的一雙巧手用布條挽結(jié)而成的,根本不怕棒槌砸,就像她們的秉性一樣,日子無論多窮,都從來沒有壓彎過她們的腰。說來令人置信,這般粗布衣裳略經(jīng)如此一砸,穿起來更加柔軟和舒適。
現(xiàn)在的衣服質(zhì)地根本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因此洗滌方法也大相徑庭,沒有經(jīng)過那個苦難時代的年輕人,很難體會到那種感受,實在無可厚非。
歲月悠悠,世代更替,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許多傳統(tǒng)文化,亦隨之越走越遠,還有那種濃濃的獨特鄉(xiāng)愁韻味,再也不可修復(fù)回轉(zhuǎn),這些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真的令人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