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粑其實(shí)與豆類無關(guān),它是一種雜糧食品。它的做法簡單,就是把玉米、高粱、蕎麥加小麥、大米浸泡后和水磨成漿,將漿液在大鐵鍋上攤成餅,待餅涼以后切成絲或片,曬干即可。
在江西九江西部,家家戶戶都做豆粑,母親曾經(jīng)告訴我,她小時候,家里做豆粑時請了十幾個人做了一天。
為了讓天天勞作的男人們吃飽,讓家里的老人小孩吃好,主婦們可謂是耗費(fèi)了心血。粗糧做的玉米糊、高粱飯、蕎麥粑不耐饑,滿足不了男人強(qiáng)體力勞動需要的熱量,而且粗糧大多不可口,老人小孩不喜歡吃??勺龀啥刽魏?,新鮮的可以加料用油炒著吃,曬干以后可以像下面條一樣就湯吃,還可以打幾個荷包蛋,加放豬油、蔥蒜等香料,這樣的豆粑既能補(bǔ)充能量,又香甜可口,而且煮豆粑時間短,不費(fèi)事,操作簡單,主婦們可以很快做好飯,騰出時間做農(nóng)活。
做豆粑雖說是女人做的事,但可以看出你家的人丁興旺與否。小時候,我家做豆粑人多,三個嬸子,七八個姐姐都來了。姑姑年齡大了,就叫兒媳婦或者女兒過來,加上鄰里,總有十幾個人。其實(shí)幾個人做的事,來這么多人多半圖的是人氣,是熱鬧。
一般來講,八口之家,做豆粑的糧食不會超過三擔(dān),做出來的豆粑不會超過五擔(dān)。年成好的時候,會多做;年成差時,家里條件差的就會少做。如果哪家煙囪從中午開始冒煙,晚飯之后就不冒煙了,說明這家做得少。老人就會自言自語地嘟囔著說,明年春上老三家里估計又難過了。
做豆粑頭一天,母親會對嫂子說,明天早晨你去娘家接你媽媽來吃豆粑,也叫哥哥嫂子過來哈。當(dāng)天中午,家里準(zhǔn)會辦一桌好飯,嫂子母親、嬸嬸姐姐和妹妹一大桌,大家邊吃邊說笑。
如今鄉(xiāng)下老家的人做豆粑的越來越少了,一是現(xiàn)在條件好了,不太吃粗糧了;二是年輕人都出去做工,家里老人做不動了,畢竟磨豆粑、晾曬豆粑是要有體力的。
母親過世后,嫂子還堅(jiān)持每年做豆粑。每次回家,嫂子都會讓我吃一回豆粑。哥哥常對我說,現(xiàn)如今年齡大了,走不動了,不能到四華山耙松毛了,用棉花稈做柴火攤的豆粑就是不好吃哦。我知道,哥哥是在懷念當(dāng)年攤豆粑的場景,懷念當(dāng)年那個老味道。而在我的心中,這些記憶中的老味道,就像風(fēng)箏的那根線,無論我離家多遠(yuǎn),總能引著我飛向那個叫做故鄉(xiāng)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