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產(chǎn)生于公元前10世紀的古印度,又一說產(chǎn)生公元前6世紀。創(chuàng)始人是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的太子。但無論如何,佛教產(chǎn)生在公元前,而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比之晚了至少幾個世紀。
中國最早記錄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公元64年。那是在東漢明帝劉莊時期,佛教沿著絲綢之路慢慢傳到中原。還是托了這位皇帝的一個黃粱美夢,他夢見了一位身放金光的神仙從西方輕盈飄來,降落在皇城御殿前,他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佛,于是派使者前往西域?qū)ぴL佛祖尋求道義。直到三年后,即公元67年,使者們攜兩位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一起回到洛陽,駐扎在鴻臚寺譯經(jīng)弘法,就是現(xiàn)在的白馬寺,中國的第一佛教寺院,佛教的祖庭和發(fā)源地,也就有了“白馬馱經(jīng)”的故事。現(xiàn)在的白馬寺,坐落在洛陽的東北,孤獨地守候著遠古的佛教經(jīng)典,兩位高僧的墓園也在寺中寂寂無聲。白馬寺很小,無法與它附近與佛教有關(guān)的建筑龍門石窟相比,并且攝摩騰和竺法蘭也無法與后來的達摩和玄奘佛教名人有名。
時間推移到東晉的336年,平陽郡武陽人(現(xiàn)在臨汾地區(qū))法顯在寶峰寺受戒,此時他才僅僅3歲,因為三位兄長的夭折,父母就讓他出家為僧。法顯20歲受比丘戒。時??畤@佛教條律殘缺,誓志尋求。遂于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和同門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遍歷北、西、中、東天竺,獲《方等般泥洹經(jīng)》、《摩訶僧祗律》、《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論》、《摩訶阿毗曇》等梵本。后又在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獲《彌沙塞律》、《長阿含》及《雜藏》等梵文本。由海路回國,前后凡14年,游30余國,攜帶很多梵文本佛經(jīng),于義熙八年(公元412年)達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嶗山)。第二年秋到達晉都建康。在道場寺同佛陀跋陀羅、寶云等譯出《摩訶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經(jīng)》6卷,《雜藏經(jīng)》1卷,并撰寫他游歷天竺(現(xiàn)在印度)傳記《佛國記》(即《高僧法顯傳》),公元422年圓寂于荊州辛寺。他在古代印度,發(fā)現(xiàn)佛教在這里已經(jīng)衰落,寺廟破敗,僧人很少。
當時,東晉的勢力范圍漸漸龜縮到南方,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勢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quán)。幾乎就在同一時代,中國佛教的另一個風云人物登場了,公元344年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的龜茲國,他的父親就是從天竺來的王子,童年時隨母親出家,在他9歲時被母親帶到印度學習,師從當?shù)孛麕煛;貧w后開始宣講佛法,聽眾包括西域各國的王公貴族,名揚西域三十多國。他已經(jīng)從小乘佛教皈依大乘佛教。母親希望他到中原弘法,其實鳩摩羅什的聲明也遠揚到長安。前秦皇帝苻堅對他仰慕不已,就派他的大將呂光遠征西域。卻不料呂光在得到鳩摩羅什后,得知苻堅已經(jīng)兵敗而亡,自己在東歸途中的涼州立國,自封為王,將鳩摩羅什軟禁在身邊涼州鳩摩羅什寺長達十七年。呂光卻沒有法眼,俘虜了鳩摩羅什后,看不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其時,鳩摩羅什三十出頭,呂光見他如此年輕,就當作凡人戲耍,強逼鳩摩羅什與其表妹龜茲公主成親。鳩摩羅什說怎么也不肯答應,呂光就設計,給他灌酒,灌完后將其與表妹關(guān)在一間密室里,可憐鳩摩羅什酒后破戒。習學大乘的鳩摩羅什,愧悔萬分,痛不欲生,求死不得,后為弘法,忍辱而生。呂光又讓鳩摩羅什騎牛、騎烈馬,想把他摔下來。但鳩摩羅什忍辱負重,沒有一句怨言。呂光也覺得不好意思,只好罷手。鳩摩羅什為他謀劃軍機,盡管無法傳授佛法,但志心不改,仍潛心學習漢語,直至精通圓熟,為以后弘法傳教做了很多準備。公元401年,后秦姚興為請鳩摩羅什弘揚佛法傳教,而發(fā)兵后涼,大敗涼軍,迎鳩摩羅什入長安,并拜奉為國師。從此,鳩摩羅什在長安逍遙園和西明閣翻譯佛經(jīng)說法,招收弟子,由國家出面,他組織、主持三千多人的佛經(jīng)譯場。鳩摩羅什為人仁厚,待人誠懇,空虛我見,善循循善誘,佛行事業(yè),終日不倦?;实垡εd常常對鳩摩羅什嘆說:“大師聰明超悟,天下無雙,可不能使法種無嗣??!”總覺得如果鳩摩羅什不能留下后代,是極大遺憾。為能讓其留下“法種”,姚興遂強逼鳩摩羅什接受伎女十名,不讓他再住僧坊,另立一座房舍,殷勤款待,使其生有二子。當時眾人對此議論紛紛,毀譽漸起,甚至有人以此效仿。但為能廣泛弘法傳經(jīng),鳩摩羅什仍然忍辱負重,每到講學時,總先語重心長:“好比臭泥中開蓮花,只采蓮花,莫取臭泥?!兵F摩羅什不僅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最大偉績就是翻譯佛經(jīng)。從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到長安至公元413年圓寂,十三年中,他在弟子的幫助下譯經(jīng)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譯筆忠于原文,圓通流暢,典雅質(zhì)樸,并糾正了四百年來他人譯經(jīng)之誤,成為后世流傳最廣的佛教經(jīng)典。公元405年,鳩摩羅什離開長安,來到終南山下的草堂寺,開始度過他余下的時光。公元413年,感知大限即近的鳩摩羅什,對眾人起誓:“假如我所傳的經(jīng)典沒有錯誤,在我焚身之后,就讓這個舌頭不要燒壞,不要爛掉!”不久,鳩摩羅什圓寂,在逍遙宮中依照佛制焚身,火滅身碎后,唯有舌頭完好無損。三寸不爛之舌,證顯鳩摩羅什之誓。
鳩摩羅什和弟子譯經(jīng)有《大品般若經(jīng)》、《小品般若經(jīng)》、《妙法蓮花經(jīng)》、《金剛經(jīng)》、《維摩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首楞嚴三昧經(jīng)》、《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十誦論》、《通三世論》及《實相論》等。著名的弟子有道生、道肇、道恒、曇影、惠觀、惠嚴、僧正、僧遷、僧導、僧業(yè)及僧嵩等。
我想法顯在去天竺求法的時候,應該是和鳩摩羅什沒有見過面,不然他們會有一番經(jīng)典的辯論。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均以南京為首都。佛教在東晉已有較大發(fā)展,至南朝,由于宋、齊、梁、陳四代王朝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佛教進入了一個廣泛傳播和迅速發(fā)展階段,隆盛整個江南。當時在南京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以至很多佛教戒律都出自南京。
中國比丘尼如律受戒始于金陵。佛教傳入中國后,戒律一直不完備,尤其是比丘尼沒有如律受過戒。公元430年,來自獅子國的第一批比丘尼共8人來到建康,目的是為中國比丘尼授戒。按照規(guī)定,授戒者必須要懂當?shù)氐难哉Z,而且必須10人以上才具有授戒資格。因此這8位比丘尼先在建康學習漢語。公元433年,獅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來到建康,滿足了授戒人數(shù)的要求。應景福寺尼慧果和凈音之請,鐵薩羅等于公元434年在南林寺設壇傳戒,請印度僧人僧伽跋摩為傳戒師,為三百余尼僧重受具足戒,創(chuàng)中國比丘尼如律受戒之始。據(jù)傳,當時曾在建康建鐵薩羅寺,以紀念此事。
漢傳佛教不食酒肉開始于梁武帝時期。梁武帝堅持素食,不食肉。公元511年,武帝親自頒《斷食酒肉文》,要求僧尼吃素食。他還以殺牲祭祖“無益至誠,有累冥道”為由,改變了歷代天子太牢血祭的禮典,直至梁亡。但是僧尼不食酒肉的儀軌從此確立了下來。
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傾心大乘佛教,出家后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公元520年~公元526年,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通過航運來到廣州,從廣州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他是嵩山少林的創(chuàng)始人。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guān)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F(xiàn)在的少林寺已經(jīng)被商業(yè)化了,似乎遠離了佛教的禪修。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本褪嵌拍撩鑼懩铣姆鸾贪l(fā)展的情況,可以說佛教在這時已經(jīng)很興盛了。
進入唐朝,開始了中國佛教第一人玄奘的西去求法,被魯迅稱為“舍身求法的人”。玄奘年少出家,四處游學,到達了當時大唐的整個國家,玄奘仍對佛法心存疑惑。為了解惑,在沒有得到當時皇帝批準的情況下,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漫長的西游取經(jīng)之路。歷經(jīng)艱難險阻,九死一生,后來明朝的吳承恩的《西游記》就是根據(jù)此而完成的。他達到了古印度的許多地方,拜訪了許多佛教名家,并在辯經(jīng)中成名。公元645年,玄奘學成回國,帶來了大量的佛經(jīng)。受到當時皇上唐太宗的歡迎,希望他還俗輔佐整治,但玄奘拒絕了,他要致力于譯經(jīng)弘法。太宗無奈,讓他來到當年為紀念自己母親而修建的大慈恩寺,作為專門的譯經(jīng)中心。為了存放佛經(jīng),玄奘懇請皇帝在寺內(nèi)修建一座塔,就是現(xiàn)在看到的大雁塔。當然,大雁塔也經(jīng)過了幾次重建,成了中舉的舉人常來的地方,有“雁塔題字”之說。公元648年夏,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太宗,并請?zhí)谧餍颉Wg經(jīng)講法之余,玄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zhí)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面記載了他游學異國的所見所聞。公元658年,玄奘移居到銅川的玉華宮,又將約1330卷經(jīng)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顯慶五年,玄奘開始譯《大般若經(jīng)》,此經(jīng)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jié),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終于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公元664年,玄奘病勢嚴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圓寂,朝野達百萬余人送葬者將其靈骨歸葬到白鹿原。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為之改葬“大唐護國興教寺”,唐肅宗還為玄奘舍利塔親自題寫塔額“興教”二字。
到公元688年,又一位佛教大師降生了,他就是鑒真。鑒真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幼時家境清貧,長安元年(公元701年)他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云寺(后改名去興寺)出家,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他師從道岸禪師受菩薩戒。景龍初年(公元708年)隨老師到洛陽、長安,屢從名師受教。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回到揚州時,他已成為對佛學具有較深造詣的高僧,任揚州大明寺主持。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遣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來我國留學,并邀請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鑒真接受日本接連人邀請。天寶二年(公元743年)鑒真和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開始東渡。十年之內(nèi)五次泛海,歷盡艱險,均未成功。第五次東渡失敗后,62歲的鑒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彥也圓寂,邀請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東渡宏愿始終不移。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第六次啟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經(jīng)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鑒真是我國第一位到日本開創(chuàng)佛教律宗的大師。當時日本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級官員都接受了鑒真的三師七證授戒法,皈依佛門弟子,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即日本天平寶字三年,鑒真在奈良效區(qū)創(chuàng)建招提寺,并著有《戒律三部經(jīng)》刻印流傳,是日本印板之開端。鑒真于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即日本天平寶字七年)五月六日圓寂。葬于日本下野藥師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題“鑒真大和尚”五字。
此后,佛教在我國枝繁葉茂,到處都修建有寺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魏晉以前為輸入時期,東晉南北朝為傳播時期,隋唐為興盛時期。我國四大佛教圣地有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但是佛教在中原王朝的傳播過程中,也受到一些統(tǒng)治者的排斥。在中國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榮。
北魏為了統(tǒng)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于佛教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勸諫下,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并漸次發(fā)展為滅佛的行動。魏國境內(nèi)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幸免于難,史稱“太武法難”。
公元574年5月15日,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jīng)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币粫r間,北周境內(nèi)“融佛焚經(jīng),驅(qū)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后,針對繼續(xù)發(fā)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于當時總?cè)丝跀?shù)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周武帝滅佛,時間較長,涉及面廣,觸動深,成績可觀,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當時有人稱贊說:“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滅佛事實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調(diào)年增,兵師日盛。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的作用。正因為北周成功的滅佛運動,才使它國力大大增強,為北周滅北齊乃至北周統(tǒng)一北方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一次廢佛運動。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佛教寺院經(jīng)濟過分擴張,損害了國庫收入,與普通地主也存在著矛盾。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惡佛教,會昌年間又因討伐澤潞,財政急需,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侶人數(shù)。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總爆發(fā),佛教遭到的打擊是嚴重的,佛教徒稱之為“會昌法難”。
第四次法難發(fā)生于后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年)。由于佛教寺院僧尼構(gòu)成了國家財政上的負擔,世宗下詔禁止私自出家;訂立嚴苛的出家條件,并規(guī)定必須在國家公認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chuàng)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嚴刑;未受敕額的寺院,一律廢毀;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nèi)交由官司鑄錢,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處死。總計,廢毀寺院30336所,大量的佛像及鐘、磬等法器被鑄成通錢,世稱一宗法難?,F(xiàn)有的資料上記載,周世宗這次滅佛,并沒有大量屠殺僧尼、焚毀佛經(jīng),而是帶有一種整頓佛教的性質(zhì),還保留著很多寺院與僧尼。但由于整個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已經(jīng)走向了勉強維持的階段,經(jīng)過這一個打擊之后,就更顯得蕭條衰落了。在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爭,就更趨于緩和。從這之后,儒佛道三教之爭,已不像過去那么尖銳,也不像過去那樣明顯,雖然還是有,但相對而言,規(guī)模都比較小。
就是經(jīng)過這些滅佛運動,后來佛教依然在中原大地蓬勃發(fā)展,并影響著后面的各個朝代。
在這里,我還是必須再補充下佛教的在中國的另一個支派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并沒有小乘佛教傳承。藏傳佛教的流傳地集中在中國西藏地區(qū)、蒙古、尼泊爾、不丹、印度的一些地方。近現(xiàn)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nèi)容而各自得到了發(fā)展,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內(nèi)容,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于當時的社會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了現(xiàn)代的“藏傳佛教”。經(jīng)過發(fā)展演化,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和格魯派(新噶當派)?,F(xiàn)在在西藏最為流行廣泛的是格魯派,又稱黃教,由宗喀巴于公元1409年創(chuàng)立。在藏傳佛教的發(fā)展中,也出現(xiàn)滅佛的事件。九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所謂朗達瑪滅法,曾有一段時間(公元842年~公元978年)佛教沉寂了。稱為“黑暗時代”。赤祖德贊的崇尚佛教措施和把王朝軍政大權(quán)交給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貴族們的不滿。貴族們謀害了赤祖德贊,擁立朗達瑪為贊普后,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禁佛運動。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閉,大昭寺改為屠宰場,釋迦牟尼等身塑像被埋藏起來。因為是文成公主把釋迦牟尼佛像從內(nèi)地帶來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說成是魔鬼的轉(zhuǎn)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從命而又戒殺生的僧人被強迫操起弓箭,帶著獵狗去山上打獵。佛教寺廟內(nèi)的壁畫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畫僧人飲酒作樂的畫。許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釘上釘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經(jīng)被燒毀或扔到水中。這次禁佛運動對佛教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達瑪打擊佛教以后的近百年間稱之為“滅法期”或“黑暗時代”。
現(xiàn)在我們走在寺院里,看到蒼天的松柏,看到莊嚴肅靜的大殿,看到僧人平靜從我們面前經(jīng)過,想到他們的內(nèi)心是那樣平靜,沒有浮躁,那是一種讓人羨慕的心理?;叵敕鸾探?jīng)過的風雨,讓人感慨萬千,經(jīng)歷了多少磨難,經(jīng)歷了多少人的前仆后繼才使它的教義發(fā)揚光大!
2015年11月14日于成都家中書寫
(編輯:作家網(wǎng))上一篇: 覓石,楊軍在自己的精神樂園里漫步
下一篇: 永遠年輕的汪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