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于我是太熟悉了,當我還是年少青春的時候,老婆家就在六尺巷那里,我和戀人散步的時候,六尺巷已經(jīng)重建好了,有那青轉(zhuǎn)砌起的短墻,寬我不說都知道是六尺,長很短的,沒有量過,感覺有兩百米左右,白天里有樹的影子在巷子里晃動,有陽光的光斑在照耀,那時候六尺巷的西南還有個水塘或叫水池,有睡蓮靜臥。我只有在月上柳梢的時候,才敢牽著戀人的手,走在陰暗的短巷里,我很喜歡它夜的靜謐,六尺巷仿佛也在深思。楓葉飄灑,六尺巷靜靜的披著秋風;春天花開,六尺巷染著花香,像穿旗袍的女人,有古典淡雅的韻致。
我喜歡背誦“一紙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詩句,直率的說,當時我沒有更深刻的理解這首詩的意義,更多的是對戀人的賣弄。
家就在六尺巷的附近,軍旅生活又隔離了我常去的心事。六尺巷靜靜的在那里,在風雨中,在春花秋月里,在時光的隧道里。
我走過六尺巷,沒有想到有那些天,六尺巷走來了那么多和宰相身份一樣的人。
吳儀來了,唐家旋來了,李克強來了,王岐山來了。
六尺巷謙和禮讓的美德無疑值得肯定,這些領(lǐng)導在六尺巷面前思考的是什么樣的問題呢?我無緣去問。
當年年少懵懂,當我走到了生命成熟的季節(jié),我想得很多.......
當年的吳家遇到的是宰相,才有了禮讓的佳話,要是遇到了貧民呢?那是什么結(jié)果?欺行霸市,我估計吳家一定是高唱凱歌,小民張家只有含冤。禮讓原來也有著權(quán)利的不對稱,宰相才有這樣的資格,貧民有嗎?
上述領(lǐng)導人的思考,我估計就是在權(quán)利不對稱的情況下,怎么才能代表人民的意愿吧。讓,對強者是美德,也是高風亮節(jié),不讓,對小民之間是糾風,難裁春秋。難得的是有權(quán)相讓,為民著想。王岐山書記肯定比我想得多,想得遠,有權(quán)利怎么才能造福蒼生,權(quán)利怎么去應用,怎么去約束?
這個世界很現(xiàn)實,為了利益,都很浮躁,相互爭斗,民間如此,國家之間如此。中華文化一向是天地一體,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構(gòu)建和諧。中國愛好和平,但是釣魚島也罷,南海也罷,如果我們國家沒有實力,你天天喊破喉嚨要和平也沒有用。
反腐也是這樣,要從制度上做根本性的變革,上梁不正下梁歪。制度才能解決問題。防腐敗要靠黨的英明領(lǐng)導,強國要靠人民的力量。對付封殺我們強盜,我們只有拿實力說話。政治清明,才能國富民強,權(quán)利是用來保護絕大多數(shù)人的正當利益,是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反之,當年的張宰相不讓三尺呢?可能要多占六尺,那后果更嚴重了,小百姓的日子更不好過。
六尺巷給人的思考是正反兩方面的啟迪。
位卑未敢忘憂國,國之興亡食肉者謀之。說得都對,我想多了,乘著月色尚好,我拉起妻的手,到六尺巷下散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