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成都街上,被它的文化氣息浸染著,如同炎熱的中午行走在濃蔭樹下,五臟六腑都感受到了清涼。
我的尋訪是從督院街開始的。都院街,現(xiàn)在四川省政府所在地。明、清制度,一省總攬民政的最高官員,稱為巡撫,別稱撫臺、撫院、撫軍、中丞。明代的巡撫是兼兵部右侍郎和都察院副都御史的虛銜,故又稱部院、都督。明朝住成都的巡撫辦公地點在將軍衙門(現(xiàn)人民公園西側),當時叫督院。清代,順治初(公元1653左右)設四川巡撫,先住皇城(現(xiàn)人民南路展覽館)也應叫督院。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設四川總督,督府初設重慶,后遷成都南府街沒總督行署??偠较档胤阶罡唛L官,別稱制軍、制臺,管一省或兩省的軍民要政。四川有了總督,巡撫一職便覺多余,不久四川總督兼巡撫的衙門由南府街遷城中偏東南位置新建,街因總督兼巡撫所在地而得名。這條街,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見證。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成都郊區(qū)紅燈罩起義領袖廖九妹(廖觀音)從仁壽起義,攻破成都南門,殺到督院街,差點攻進督部大堂,震撼了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四川人民保路運動風起云涌,四川總督、大劊子手趙爾豐于九月七日在這條街上,對手無寸鐵的請愿群眾開槍,釀成震驚中外的“保路死難”事件。辛亥革命中,趙爾豐又在這條街被抓到皇城砍了腦殼,宣告了滿清王朝在四川統(tǒng)治的徹底垮臺。四川反對袁世凱竊國稱帝的通電由這條街發(fā)出。三十年代四川軍閥混戰(zhàn)時期,走馬燈似的督軍下野、督辦上臺,鬧得烏煙瘴氣,無不以搶奪這條街為目際。1947年12月28日,地下黨領導的進步學生運動高喊“要民主、要自由、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口號,沖進偽省政府,占據(jù)一天,面對面斗爭了國民黨的鷹犬嚴嘯虎,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氣焰。1948年4月9日,在這條街上又爆發(fā)了偽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屠殺進步學生的“四九”慘案。幾百年來,這條街崗哨林立,刀槍耀眼,陰森得很。四九年底,光明降臨成都,督院街終于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政府。保存這條街名,不僅它是中國漫長歷史的見證,也是進行歷史傳統(tǒng)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好課堂。
從督院街拐向北,為城守街。清制省城治安警衛(wèi)事宜由游擊辦理。游擊在武官品位中,高于都司。所轄兵丁,白日在街巡邏,夜晚守護城門,類似武裝警察,職權甚大,可以入民宅搜捕罪人。游擊衙門又叫城防守御衙門,街亦因此得名。
再向北就是正科甲巷??萍紫铿F(xiàn)在包括正科甲巷、大科甲巷和小科甲巷,處在繁華的春熙路片區(qū),我的尋找也是從這里開始的。科甲巷清代這里多設客棧,專供外縣來省舉子生員入住休息,因為舉子生員們都是抱著金榜題名的愿望來的,“科甲”暗含登科中甲,所以這條路取名“科甲巷”。但在同治年間,這里也發(fā)生過一件震驚全國的大案,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這條街上秘密被處死了?,F(xiàn)在的科甲巷全是現(xiàn)代建筑,我們已經找不出石達開的遇難地,只有向天空拋灑一曲懷念的歌。這是叱咤風云的石達開,在大渡河邊,他看到一個個慘死的弟兄,就帶著小兒子到清兵營中議和,避免全軍覆滅。他被押解回成都,關在我目前站立的科甲巷,清朝時這里還建有臬臺衙門監(jiān)獄。也許臬臺衙門就在我步行的腳下,但往事都隨風而去了。在石棉的安順場門樓上有“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我們只有遙想石達開指揮那場慘烈的戰(zhàn)爭,而我們的紅軍卻在同樣的地方,以勝利而寬慰全國人民。2014年,正科甲巷考古發(fā)現(xiàn)唐末街坊,證明這里在當時就是市中心。一條寬1.6米、高1.1米的“下水道”保存完好,是唐末五代時期的城市干渠,這條暗溝的修筑年代約在唐末五代,沿用至南宋末元初才廢棄。這片遺跡的歷史存留基本集中在唐代、五代十國以及宋代時期??萍紫锞瓦@么給我們炫酷,拂開歷史的塵土,依舊是那樣熠熠生輝。
公元前311年,成都筑城,買賣生意就開始新生了,李冰所建的成都七橋中還有一座“市橋”,可見集市區(qū)早就形成了。到了唐宋時期,節(jié)度使韋皋在大慈寺之南鑿解玉溪,使大慈寺更成勝景,也拉動了成都東邊的經濟發(fā)展,大慈寺前出現(xiàn)了繁榮的“東市”。元人費著在《歲華紀麗譜》里描述了宋代成都的時尚生活:“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設廳,暮登寺門樓,觀錦江夜市?!贝蟠人聵O盛時,西邊抵達了江南館街、金玉街等地,而江南館街遺址正是在大慈寺范圍內,靠近這一區(qū)域的正科甲巷遺址,位于商業(yè)圈附近,在當時的成都也是繁華區(qū)域。西晉文學家潘岳的代表賦作《秋興賦》“登春臺之熙熙兮”有了現(xiàn)在“春熙路”的名字,一直繁華至今。
從正科甲巷穿到總府路,這已經是蜀都大道的一部分,是成都最為繁華的地方?,F(xiàn)在的四川賓館所在為明代都指揮使舊址,那是全省最高軍事長官辦公的地方,簡稱為“總府”或“都司”,因此這條街被稱為“總府路”。明清制度,一省最高長官叫巡撫,但遇有軍事行動時。??缡⌒惺拢试趲资⊙矒嶂腥蚊幻麨榭偠剑ㄈ约姹臼⊙矒幔?,軍事行動結束。總督之職撤消。清初,四川未設總督。康熙年間,為籌劃進兵西藏,曾暫設總督兼四川巡撫,在巡撫衙門之外另建總督衙門(現(xiàn)東風飯店位置)。不久,總督之職撤銷,街名留存。 這里是成都的中心地帶,這里成都知名商廈集中的地方,有“王府井”、“太平洋”、“蜀都大廈”等等,與春熙路及其附近的人民商場、百貨大樓共同撐起成都的一片繁榮。
從總府路西北走入提督街,因街北原來是清代處理全省軍務的提督衙門而得名。現(xiàn)在作為成都的繁華地段,手機等電子產品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在清朝,這里也已經是成都的市中心,年羹堯、岳鐘琪等清代著名的將領,都在這里辦公,處理四川的軍政。明清制度,省以下的武將官階從上至下為:提督、總兵(鎮(zhèn)臺)、副將(協(xié)臺)、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副把總)。提督是一省最高的軍事指揮官,歸總督和巡撫管轄。但在戰(zhàn)亂之際,有兵則有權。如清乾?。?736—1795)時,岳鐘琪任四川提督,就署理過總督。道光時(1820—1861)楊遇春亦以提督銜實授陜甘總督。武人有此大權,衙門也就崇宏壯麗,兵衛(wèi)森嚴。像提督街,街面寬闊、馬道、箭道、轅門、旗竿,井然有序。提督衙門在辛亥革命后已廢置,改為“中城公園”,后又改“中山公園”,到解放前,已淪為兵勇煙娼會聚之所,投機倒把市場和槍斃人犯的殺楊。解放后,填平廢坑,栽培花木,改為名副其實的勞動人民文化宮。
穿暑襪街,就來到了岳府街。雍正、乾隆年間,甘肅人岳鐘琪任過四川提督,還代理過總督,平息準噶爾叛亂有功,封為“公”(封建時期除皇親國戚外的最高封號)。不久被天子怪罪,削職為民,住在百花潭,靠種菜維生。以后,大小金川縣叛亂,又被召還封為大將軍,平息金川之亂后,又賞還了岳鐘琪公爵封號,遷住岳府街,其宅廣大,街以其宅命名。他的子孫后代在外做官,光緒末年,把宅院賣給川漢鐵路總公司作為辦公地點。清朝末年的川路風潮和顛覆滿清王朝時的不少會議都在這里召開,至今紅門大宅院仍存。岳鐘琪是岳飛的第21世嫡孫、岳飛三子岳霖系后裔,出生于武將世家,的確在四川為維護四川的安定團結,起到了重要作用。
沿暑襪街繼續(xù)向北,就是忠烈祠街。就在現(xiàn)今稱為忠烈祠街的北側,從明代起,在這里設置有一處稱為“都會府”的宮府建筑。宮內正殿供奉的是“九龍萬歲牌”。當時,成都省府文武百官每逢朔、望日或國有慶典時都要在此舉行向皇帝朝拜大禮,稱“都會府”,簡稱“會府”。清代初期沿明制,仍然將這里作為全城文武官員聚集朝拜當今皇上的地方,只是將“都會府”的名稱又改成了“萬壽宮”,但民間仍照呼“會府”不誤。進入民國后,那尊曾經被文武官員朝拜的九龍皇帝牌位早已灰飛煙滅。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及四川保路運動中犧牲的仁人志士,地方當局又將這里開辟成紀念死難烈士的專祠,歲時致祭,“會府”又正式改名為“忠烈祠”。但是,祭享烈士的紀念活動,因為連年的軍閥混戰(zhàn)很快就名存實亡。在成都人的心目中,所謂的“忠烈祠”,已經沒有什么實際內容,只是作為一個街道地段的名稱而已。原“會府”門前有一空曠大壩,為文武官員前往聚會朝拜的停轎下馬之所,故又稱“忠烈祠壩”。上世紀二十年代,當局干脆將原祠撤廢,改成“四川省公路局”的機關場所。成都解放后,這里曾一度作為“四川省交通學?!毙V?,還作過省級機關員工宿舍所在。
再回到太升路,向北而行,過新華大道,再向右拐就是興禪寺路,估計是根據(jù)該街原來有一個興禪寺而得名,在往前走,就是方正路。
方正街,字面上理解是方方正正的意思,其實它有著深遠的歷史和文化意義。這里的“方正”是因為紀念方孝孺而得名。方孝孺是明初著名學者,有“天下讀書種子”之譽。年輕時即受到朱元璋的稱贊,蜀王朱椿特意將他聘到成都的蜀王府中,請他擔任自己兒子的教師,并專門為他修建了名為“正學”的書齋,從此一般人都尊稱他為正學先生。朱椿支持朱棣奪取了他侄兒朱允炆的皇位,但無法阻止因為方孝孺不同意幫朱棣進行開國大典而擬詔書被殺。這就是方孝孺的耿直,這就是方孝孺的堅持,最終還是被殺,但他的正學給我們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后來,成都官民在蜀王府的授意之興下,將昔年方孝孺在成都時所居住的街道改名為方正街,以紀念這位被稱為正學先生的方孝孺,“方正”二字即是從方孝孺與正學先生而來。
方正街和興禪寺路的結合處南下是簾官公所街。在清朝的咸豐年間,成都舉辦的鄉(xiāng)試政府從各州縣挑選的一批文理優(yōu)勝官員就住在這里,他們主要參加閱卷和監(jiān)考工作。當時,閱卷者稱“內簾官”,管理考場事務的稱“外簾官”。這些“簾官”一般門口垂簾,他們也深入簡出,以杜絕弊端和人情,門口也有士兵把守。天長日久,人們就稱這條街為“簾官公所街”,讓這條街擁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然后坐公交到茶店子路,這條路是出城到郫縣、都江堰,甚至更遠到茂縣、松潘等的一條路,當然由于成灌高速的修通也讓這里清靜了不少。茶店子路,聽說街名是以當?shù)卦幸徊枭缍妹?。《成都縣志》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成都有地名茶店子?!敝两褚延幸话俣嗄辍T诤芫靡郧?,茶店子四野荒涼,為埋葬死人之地,每年清明節(jié)掃墓人絡繹不絕,年深日久便踏出一條小路,可通騾馬,亦為驛道。在這條路旁有一姓劉窮家小戶,借此搭茅草棚數(shù)間,為掃墓歇腳之人提供香蠟錢紙和便宜茶水。所以,來往行人便稱此茶棚子為茶店子,大約在清同治年間便確定了此地名。
奔波五個多小時,感到已經很累了。在假日這幾天,天氣也特別好,火紅的太陽掛在空中,春天悄悄向我們走來了,我對成都的認識也更加全面了。雖然作為成都的外來人,但成都的認識遠遠多于故鄉(xiāng)的省城。
一條條路,就是成都一段段鮮活的歷史。我一邊走一邊在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來自過去給我的印記。
2015年2月16日于成都家中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