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頌》是芬蘭最偉大的民族主義音樂作品,是一首用芬蘭民歌和故事以及憂傷的旋律組成的音詩,它的作曲者就是西貝柳斯。
讓·西貝柳斯(1865—1957),芬蘭作曲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100多部作品,其作品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濃烈的民族特色,因而獲得了芬蘭和世界的公認,被認為是19世紀民族派浪漫主義音樂最后的代表人物,為芬蘭音樂開拓了一個新的時代。
19世紀后半期,處于沙皇俄國壓迫下的芬蘭,民族意識正在覺醒,爭取獨立、解放的潮流日漸強大。作為一個音樂家,西貝柳斯以音樂為武器,積極投身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寫下了大量的富于芬蘭民族特色的優(yōu)秀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蘭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中的地位。
1899年夏,處于沙俄統(tǒng)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于統(tǒng)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wèi)芬蘭的自由和維護憲法權(quán)利的運動,人們?yōu)榱寺曉黄认嗬^??膱蠼?,組織起為新聞記者募集資金的義演活動,在義演最重要的一次晚會上,展示了以芬蘭神話和歷史主題組成的在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系列生活畫面,這個節(jié)目稱作“歷史場景”。西貝柳斯為這一“歷史場景”所寫了一首最重要的總結(jié)性音詩《芬蘭頌》。當時,由于處于沙俄的重壓之下,上演時曾冠以《夜曲》這樣的標題,以瞞過當局審查。
這是一首結(jié)構(gòu)嚴謹?shù)暮陚テ?!整個樂曲一氣呵成。欣賞整首曲子,我們仿佛置身于芬蘭遼闊美麗的大自然之中,一派華美的北極風光之下。我們能感受到苦難、抗爭、英勇、無畏、自由和堅定,也能領(lǐng)略到勝利、細膩、喜悅、優(yōu)美、純凈和深沉!從抗爭、吶喊到顯示出的充滿必勝信心的斗爭動機和勝利場面,更有莊嚴舒緩的頌歌主題,洋溢著人民大眾對祖國的崇高熱愛而神圣的感情。每次的欣賞和聆聽對我都是一次心靈的激勵和鼓舞,也是一次蕩滌與安慰。我想,有這些樣感情與品格的民族,肯定是最豐富最完美的名族!
最早接觸這首曲子,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大約在1988年吧,我讓一位出差到合肥的同事替我到大些的書店給我買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磁帶,那時候黃山市的書店根本買不到這類內(nèi)容的磁帶。同事出差歸來給我買來了,是寶麗金的產(chǎn)品,說明全是英文的,價格是11元人民幣——這在當時真的不是個小數(shù)目,要知道那時候我們的工資全部加起來也就100來塊錢,在社會上還算比較高的。磁帶的A面是《培爾·金特》組曲,B面就是西貝柳斯的幾首作品,其中就有《芬蘭頌》和《憂郁圓舞曲》。這首曲子就這樣陪伴了我20多個春秋,帶給了我無數(shù)的認知和感慨!這里我要順便向朋友們推薦聽聽他的《憂郁圓舞曲》,這就是西貝柳斯的風格。
《芬蘭頌》不但成為西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而且也成為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征。這首舉世聞名的杰作,曾對芬蘭民族解放運動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訴說這個北歐小國為生存而進行的卓越抗爭,也使全世界確信芬蘭并不是沙俄獨裁統(tǒng)治下的一個附屬國,所起的作用比千萬本小冊子和報刊論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
說到“第二國歌”,我們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也被稱作奧地利的第二國歌。這首樂曲、包括施特勞斯的許多其他圓舞曲和波爾卡,都向我們展示了奧地利的熱情奔放、華美和享樂。樂曲大多優(yōu)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但我說這就像“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一樣,施特勞斯的曲子只能是下里巴人,而西貝柳斯的曲子確是“陽春白雪”。施特勞斯讓我們學會享受和無憂,但西貝柳斯教會我們憂思和奮進。在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我們可以一遍遍地枯燥無味地欣賞和附和施特勞斯的華彩,但我們能花多少時間去好好用心把自己融入西貝柳斯的精神境界呢?
有人說: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把西貝柳斯同一片廣闊的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音樂不屬于城市,而是來自某個村落,他就生活在鄉(xiāng)間,他是通過音樂來表現(xiàn)田園景色的,正是這一點使我們深受感動。
西貝柳斯自己也說,《芬蘭頌》就像一縷來自曠野的清新的空氣,是來自天堂的旋律,純潔而又令人振奮。西貝柳斯的《芬蘭頌》和交響曲是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價值的音樂,是真正的藝術(shù)杰作,因此,這樣的音樂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時代精英的喜愛,能流芳百世。
(編輯:作家網(wǎng))上一篇: 懷念農(nóng)村的秋天
下一篇: 成都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