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這是一個美麗的臺詞,也是現(xiàn)代成都的一張名片。說給朋友,讓他們羨艷;遞給他們,讓你倍感自豪。
成都,又稱“芙蓉城”、“錦官城”和“錦城”,簡稱“蓉”。別名和簡稱皆來自設(shè)立的織錦管理官員和五代后蜀時遍種芙蓉花,就是現(xiàn)在成都的市花依然是芙蓉花。
成都就處在成都平原的腹地。成都平原(天府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話稱為川西壩子),是位于中國四川盆地中西部的一處沖積平原,是中國西南最大也是四川最大的平原,同時也是河網(wǎng)密集地區(qū)之一。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以都江堰為頂點、以成都市區(qū)為中心的岷江、沱江沖擊扇形平原。廣義的成都平原位于龍泉山脈、龍門山脈和邛崍山脈之間,總面積22900平方千米,包括:成都市除金堂縣、蒲江縣、雙流縣、龍泉驛區(qū)的16個縣(市、區(qū));德陽市的旌陽區(qū)、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綿陽市的游仙區(qū)、涪城區(qū)、江油市、安縣;樂山市的市中區(qū)、五通橋區(qū)、夾江縣;眉山市的東坡區(qū)、彭山縣。我們教課書上的四川盆地由連結(jié)的山脈環(huán)繞而成,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著重慶市、四川省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qū)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四川盆地周邊為環(huán)繞盆地的相連山脈,東邊是巫山,南邊是大婁山、大涼山,西邊是邛崍山、岷山、北邊是大巴山、米倉山。而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內(nèi)部一個更小的地形區(qū)劃單元。
成都平原發(fā)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gòu)造基礎(chǔ)上,由發(fā)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8個沖積扇重疊聯(lián)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松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土質(zhì)結(jié)構(gòu)良好,宜于耕作,為四川省境內(nèi)最肥沃土壤。成都平原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微傾。
據(jù)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本是一種官名,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后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yōu)越,形勢險固,特產(chǎn)富饒的地方。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钡珴h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薄疤旄畤痹跉v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但四川盆地最富饒的地方還是成都平原,它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其實諸葛亮和常璩所描寫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成都平原。
成都就是處在成都平原的腹地,四川盆地的西部,一片水網(wǎng)縱橫的富饒之地。成都一名的來歷,據(jù)《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jīng)過,取西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啊伞摺呉病K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后的都邑’”。
公元前約19是世紀,古蜀國已經(jīng)在蜀地建立,當然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奴隸制國家,相當于氏族集團。只是他們在現(xiàn)在岷江流域上游,就是松潘疊溪一帶。只是大約公元前5世紀中葉,經(jīng)過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5個朝代更替多次遷都,最后開明王朝九世把都城從廣都樊鄉(xiāng)遷到現(xiàn)在成都市區(qū)。直到公元前316年,秦國滅了古蜀國,從此歸于中華大版圖。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元25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成為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遷移于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漢室宗親劉備在軍閥混戰(zhàn)中崛起。公元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稱帝,延續(xù)了漢朝大統(tǒng)。蜀漢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漢懷帝劉禪,總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公元301年引發(fā)李特、李流兄弟揭竿而起,在四川綿竹起義,占廣漢,圍成都,屢敗晉軍。303年晉軍乘機偷襲,李特戰(zhàn)敗而死,其子李雄率領(lǐng)流民繼續(xù)戰(zhàn)斗。公元304年攻下成都。十月,李雄諸將請李雄即尊王位,乃稱號成都王,赦其境內(nèi),建元曰“建興”。公元306年李特的兒子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改元“晏平”,這就是史家所稱的“大成王朝”。直到公元338年,李雄堂弟李壽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公元347年,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剛離開成都,成漢宰相范長生的兒子范賁自立為蜀帝,年號為“龍風”。公元404年,毛璩率眾三萬出川東伐叛軍,命參軍譙縱出涪水在巴郡匯合。那知譙縱臨陣倒戈,公元405年在成都自稱“成都王”。來到了南北朝,梁國益州刺史,太尉武陵王蕭紀,在公元552年,也想當皇帝,于是改國號“天正”。隨后進入大一統(tǒng)的隋唐王朝。唐朝的唐玄宗和唐僖宗都來成都避難。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后梁”政權(quán),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割據(jù)“三川”,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王建勵精圖治,使蜀中經(jīng)濟文化恢復了往日的繁榮。晚年漸為昏庸。幼子王衍即位僅7年,公元925年后唐莊宗派郭崇韜伐蜀,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前蜀亡。后唐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jié)度副使,后唐衰敗后,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后蜀”。同年秋病死,其三子孟昶16歲襲位,頗有作為,統(tǒng)治30年,后好大喜功,盲目出兵關(guān)中,增加百姓負擔,導致國力衰微,公元965年為宋所滅。孟昶上表請降,當年暴卒于開封。在宋王朝時,公元994年正月,起義軍猛攻成都,大敗官軍,郭載等逃走,盧斌退回梓州。李順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蜀”國,自稱“大蜀王”,改元“應(yīng)運”。起義軍僅僅堅持了一年就失敗了,但大宋王朝一直處在動蕩中,內(nèi)憂外患不斷。
南宋寶佑五年(公元1257年),蒙元軍攻占成都,蜀地堅守了多年的抗元失敗了,開始蒙元朝的統(tǒng)治。元朝在中國的統(tǒng)治比較短,代替的是明王朝。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quán),在成都設(shè)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愛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shè)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我們所看到的城墻遺跡,還有護城河都是這個時代修的。
明崇禎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zhàn)亂多年,人口大減。滿清康熙年間,滿清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shè)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清朝在成都修建了“滿城”,就是現(xiàn)在的人民公園到寬窄巷子一帶。
公元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fā)起,滿清時期擔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zhèn)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fā)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fā),為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公元1911年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并擔任都督。公元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shè)置西川道,領(lǐng)成都、華陽等31縣;后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
在成都發(fā)展的歷史階段,我們的蜀地先哲創(chuàng)造輝煌燦爛的文化,建設(shè)了多個大型的工程,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zhì)遺產(chǎn),讓我們至今一直受益。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詞賦家司馬相如和揚雄在漢文壇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郫縣的何武是忠君的賢臣,受到朝廷重用。張道陵在鶴鳴山創(chuàng)立了道教,在漢末得到了他的孫子張魯推崇和發(fā)展,當時張魯算是漢中一方諸侯。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激勵了蜀國的軍民,陳壽西晉完成了《三國志》。西晉李密的《陳情表》,蜀漢亡,不愿去西晉做官。公元348年至354年,東晉常璩編纂了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地方志書《華陽國志》,是研究我國西南地區(qū)山川、歷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唐朝時期,成都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城市之一(長安、揚州、成都、太原),農(nóng)業(yè)、絲綢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發(fā)達,造紙、印刷術(shù)發(fā)展很快。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蜀郡為唐玄宗幸蜀駐錫之地,升為成都府,唐代成都文學家云集,大詩人王勃、盧照鄰、李白、杜甫、高適、岑參、薛濤、元稹、李商隱、雍陶、康術(shù)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fā)了開摩訶池、百花潭等旅游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唐代成都有世界上最早發(fā)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術(shù)文物,成都的卞家《陀曼尼經(jīng)咒》、西川過姓金剛經(jīng)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成都涌現(xiàn)了常粲、左全等著名的畫家,主要是畫壁畫。還有一直流寓在成都的韋偃,主要是畫馬爾聞名于世。
李白在唐玄宗流寓成都時寫下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中有“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來”。杜甫在浣花溪邊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詠成都的《絕句》其中“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流傳千古,讓人記憶深刻。
前蜀王建時期,詩人唐求繼承了王維田園詩人的風格,寫了很多詩歌。他是一個放蕩不羈的才子,王建曾多次征召,他也不去做官。他也是一個地道的隱居詩人,家鄉(xiāng)就是在現(xiàn)在的街子古鎮(zhèn)。還有女扮男裝的黃崇嘏,取其原型編為《女駙馬》。后蜀后主孟昶親筆書寫了中國第一幅春聯(lián)“豐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ㄈ锓蛉?,更加了得,傳說前蜀時王建身邊就有一個,但后蜀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給位突出,“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對后蜀的滅亡心痛不已。成都畫家黃筌開創(chuàng)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后主孟昶特創(chuàng)“翰林圖花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還有高文進,工畫佛道,是從曹不興和吳道子。后蜀趙承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歐陽炯為《花間集》貢獻了不少作品,并未這部作品作了序。此時的韋莊也來到了成都,他也是極崇拜杜甫,為《花間集》貢獻了多篇,并開發(fā)了杜甫草堂。
由于商業(yè)發(fā)達,成都出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成都設(shè)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wù)”。公元1082年前后,北宋名醫(y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典《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并且成都蜀錦也特別發(fā)達,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商業(yè)上與揚州并列成為“揚一益二”。江南館路出土的物品和古街巷,能全面反映這一切。此時郫縣的詩人張俞用《蠶婦》呼喚著民間的疾苦。在北宋時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也來過成都,在戎州任職。并且在南宋時陸游在成都前后呆了十年,在蜀州(今崇州)任通判。成都人王郒(1019~1087)北宋大臣、學者,字禹王,成都市雙流人。進士出身,通判揚州,召為直集賢院,進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英宗時,兼端明殿學士。神宗時,遷學士承旨。熙寧三年(1070)拜參知政事。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自參知政事至宰相,無所建樹,唯忌神宗用司馬光。他善文章,朝廷大典多出其手,著有《華陽集》。吳縝北宋史學家,字廷珍,成都人,曾任蜀州(今崇慶縣)知府。他著有《新唐書糾謬》、《五代史纂謬》,其《新唐書糾謬》20卷,對《新唐書》指證錯誤多達400余條,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兩宋之交的宇文虛中,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北宋徽宗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進士,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南渡后任黃門侍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使金,被軟禁。獲釋后仕金為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封河內(nèi)郡開國公,并被尊為國師。皇統(tǒng)二年(公元1142年)金移文南宋、索其家屬北遷?;式y(tǒng)六年(公元1146年),上京會寧府的一部分宋朝俘虜密謀尊奉虛中為帥,奪兵仗南奔,事覺,詔系獄,鞫治無狀,仍被殺。當然他的死也與陷害岳飛的秦檜有相當大的關(guān)系。
元朝的統(tǒng)治轉(zhuǎn)瞬即逝,但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成都,寫下了成都的美好記憶:這座城市有許多大小河川發(fā)源于遠處的高山,水從不同的方向圍繞和穿過這座大城,供給城市必需的用水。有些河川寬達數(shù)百米,有些寬兩百步,而且都很深,城內(nèi)有一座大橋橫跨在其中的一條河上,從橋的一端到另一端,兩邊各有一排大理石橋柱,支撐著橋頂。橋頂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裝飾著紅色的圖書,上面還鋪上瓦片,整個橋面上排列著工整的房間和鋪子,經(jīng)營各種生意。其中有一幢較大的建筑物,是收稅官吏的住房。凡經(jīng)過這座橋的人都要交納一種通行稅。據(jù)說皇帝陛下每日從這座橋上收益一百金幣(拜占庭帝國的金幣)。大川細流和城下各支流匯成一條大江(長江),這條江東流入海。全線要航行一百天的路程,沿河兩岸和鄰近的地方,有著許多市鎮(zhèn)和要塞。河流船舶舟楫如蟻,運載著大宗的商品,來往于這個城市。這里的居民信奉佛教,離開這里之后,一半沿著平原,一半穿越山谷,騎行五天,就可以看到許多相當大的住宅、城堡和小城鎮(zhèn),居民以務(wù)農(nóng)為生。城中有許多制造業(yè),尤其能紡織精美漂亮的布匹、縐紗或綾緞。這個地方如同前面已經(jīng)介紹過的地方一樣,是獅、熊及其它野獸麋集之處。第五天的行程結(jié)束時,就到達西藏的荒原地帶。費著是元朝史學家,成都市雙流人。進士出身,授國子助教,曾任漢中廉訪使,后調(diào)重慶府任總管。著有《民族譜》、《器物譜》、《楮幣譜》、《歲華紀麗譜》、《成都志》等。
隨之代替的是明王朝。鳳凰山,新都和龍泉的十陵就是這個時間修建的,并且新都除了四川唯一的狀元楊慎,但是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云南度過的。成都的街市方正街和宋公橋街名字與明朝開國功臣方孝儒和宋濂有關(guān)。
清同治二年,即公元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lǐng)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在大渡河安順場誘俘之,在成都城內(nèi)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三朝名將岳鐘琪等都在成都定居,與康熙帝之子十四阿哥胤禵共同赴藏平叛,成都依舊有“岳府街”以紀念,年羹堯也來到四川成都,出任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成都的祠堂街原來有他的祠堂。
蜀中的四大才女,更是在中國文壇占著重要地位,他們就是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和黃娥。我們在文章也有一些介紹。又有“蜀中三美人”之說,指的是卓文君、武則天和楊玉環(huán),這個我多不贊成,因為除了卓文君是蜀地人外,武則天可能出生在廣元,但是祖籍山西人。楊玉環(huán)出生和籍貫全是山西人,僅有一少部分傳說出生可能在現(xiàn)在成都郫縣一帶。成都的城,在被秦吞并后的6年,即公元前311年,張儀主持修建了“秦城”:周回十二里,高七丈。公元875年高駢出任西川節(jié)度使,修了“羅城”。明初修建了“皇城”,清初修建了“滿城”,現(xiàn)在成都市區(qū)擴大了好幾倍,就是比我二十多年前來成都市區(qū)也增加了很多,許多新的地標性建筑起來了(如新會展中心),代替原有的地標建筑(展覽館一帶)。
成都因為特有的氣候,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在中國的文化景觀占有重要地位,出現(xiàn)了一些成語和常用語。
“得隴望蜀”,其原意是指已經(jīng)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常用以形容那些“貪心不足蛇吞象”的人。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劉秀率兵平西北。部將岑彭與吳漢把隗囂圍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孫述派兵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鄞(今甘肅天水),劉秀留蓋延、耿弇率兵圍之。布置好之后,劉秀便移駕東歸。臨行前他曾寫信給岑彭,說:“如果攻下兩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又望蜀。每一發(fā)兵,頭須發(fā)白?!焙髞砣藗儼选凹绕诫]、又望蜀”概括為“平隴望蜀”或“得隴望蜀”。這些經(jīng)常是帝王勸解將領(lǐng)們的話,但從另一個方面反映蜀地富足讓人垂涎三尺。
“寄食巴蜀”,這是一個典故,大家會感到陌生,其實在世中國移民史上發(fā)生的一件大事。當時秦、雍兩州的氐羌不滿晉朝的統(tǒng)治,起兵反叛。公元296年,當?shù)厝嗣褚驗閼?zhàn)事的滋擾大多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史書記載兩州的天水、略陽、扶風、始平、武都、陰平六郡就有難民“數(shù)萬家”,十多萬人。這些難民拖家?guī)Э?、扶老攜幼涌進了漢中平原,以為在那里可以解決溫飽問題,結(jié)果到達后發(fā)覺事與愿違,于是他們紛紛上書朝廷,請求“寄食巴蜀”:人人都說成都平原富得流油,我們懇求皇帝給我們機會,到天府之國去寄食幾年,等戰(zhàn)事平靜了,再回原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晉惠帝召集群臣開會,大家認為數(shù)量眾多的難民涌入四川,勢必會引起蜀地動蕩,決定“朝議不許”。但為了安撫流民,派遣官員李苾前去漢中慰勞,主要是監(jiān)視這些流民,使流民不得入劍閣。但李苾至劍閣,受流民賄賂,表奏朝廷。使得流民自漢中流入巴蜀。于是大部分流民入蜀,散布在益州的廣漢、蜀、犍為等三郡境內(nèi)。正是由于這件事,李特在蜀地掛起了大王旗。從另一方面說明蜀地是歷代王朝的移民地,為清初的“湖廣填四川”起了積極作用。“湖廣填四川”可以說是入蜀人數(shù)最多且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進入四川盆地的人數(shù)達到160萬人之多。
“蜀犬吠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這是蜀地特有的奇特景觀,我認為這主要是成都河流眾多的原因,加上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運行,造成蒸發(fā)量大濕氣就重,況且還有此地處于青藏高原和盆地交界地帶,云層在這里聚集,下雨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故而“蜀犬吠日”就變成了正常的事,天空突然出現(xiàn)了紅彤彤的太陽竟讓狗也感到了奇怪,狂吠不止,此起此起彼伏。在盆地里就連成一片。當然成渝延伸出來就是少見多怪,沒有見過世面,目光短淺。
“樂不思蜀”當然是從后主劉禪而來的。他不理朝政、貪玩好耍,“洛帶”和“龍?zhí)丁钡膫髡f都是來自于他,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這個貪耍的皇帝。最后帶來了亡國,其實我們想想,蜀國的滅亡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一個弱小的國家遲早是要被別人吃掉的。即使不是當時的魏國,吳也有可以。就是再晚上幾十年,晉朝也會把蜀漢歸于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當然因為蜀漢有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象征正統(tǒng)的“蜀漢”,所以當鄧艾的軍隊穿過秦嶺,一路勢如破竹,來到成都城下,劉禪投降就認為不太正常。他的大臣兄弟以及他的兒子們都拒絕投降,他們寧愿看到繼續(xù)的戰(zhàn)爭,人們生靈涂炭。這是人們不希望的,他們希望的是安穩(wěn)的生活。我想劉禪就是這樣想的,他不希望弱小的蜀國作無謂的抵抗,當然勸說的大臣譙周(他代表益州本土勢力)也起到一定作用。他被押著去了洛陽,被封了個“安樂公”。當然司馬昭還是害怕他反叛的,處處監(jiān)視著他,從言語中試探他。劉阿斗裝得救更像了,似乎把自己的傻發(fā)揮到了極致?!按碎g樂,不思蜀也。”是一個很有明智的回答,在那種環(huán)境下,“難得糊涂”是最好的處事方式。在當時,你縱有很大的抱負,又能怎樣!亡國之痛在他那里化成了裝瘋賣傻,其實他的內(nèi)心是特別心痛的,祖先的江山就這樣被自己拱手讓人了,自己沒有任何的辦法。他的回答是睿智的,至少是明哲保身的,只有這樣的逢場作戲,才可能有以后的深謀遠慮。劉禪終于沒有后面的深謀遠慮,因為時代已經(jīng)變化了。公元271年,劉禪去世,晉朝廷謚劉禪為思公。這是一場政治的喜劇,劉禪算是那個小丑,他需要等待真正理解他的觀眾。
“少不入川,老不入陜”是祖輩留下的古訓,也是現(xiàn)在的一句俗語。成都有那么好的風物,有那么多的美味小吃,有休閑安逸的蓋碗茶,有漂亮美麗的女子,有古老而濕潤的街道,有擺不完的龍門陣。一個少年來到這樣舒適安逸的生活環(huán)境中,全身浸潤在這里,闖蕩世界的雄心壯志消失殆盡,別提成就一番偉大事業(yè)了。我對“少不入川”有深刻感受,真的來到成都讀書就不想再離開這座城市了?!吧俨蝗氪ā本褪且驗檫@個“天府之國”造就的?!袄喜蝗腙儭笔悄昀系娜瞬辉傅疥兾魃?,其實理解這點就更簡單了。陜西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風沙和寒冷再正常不過。一個老年人孤零零佇立在黃土高原的山坡上,心情就可想而知了。江南的雨巷,溫暖的南方,清新的空氣,是老年年生活地的最佳選擇。你能讓一個年邁體弱的人站在黃土高原上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嗎,如果唱也是有氣無力的,絕對沒有底氣。孤獨與蒼涼,的確無法讓一個老年人的心情舒暢起來!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難》)。在古代,蜀道的確是很難行走的。四川盆地的四周全是大山大河相伴,西邊自不必說,是高聳入云的青藏高原(邛崍山和岷山是其延伸部分),北邊是大巴山、米倉山,東邊是巫山,南邊是大涼山和大婁山。李白還主要描述這里到當時帝國中心長安和去東邊的道路,他的一生就是與《蜀道難》和《行路難》一樣困難重重,“直掛云帆濟滄海”只有在走出長江三峽,才得以實現(xiàn)。“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蠶叢與魚鳧,開國何茫茫!”的確,從洪荒年代開始,蜀道難就是蜀地最大的問題。四川盆地是一個封閉的、保持相對獨立的生活狀態(tài)。到秦惠王,為了占領(lǐng)蜀地,從而打敗楚國,勸說開明皇帝修“金牛道”,欺騙說“石牛糞金”,于是我們開明十三世“五丁開道”,最后歸于秦國統(tǒng)治?!敖鹋5馈庇蓾h中西行過褒水,經(jīng)勉縣入山區(qū)至金堆鋪交寧強界,經(jīng)大安、烈金壩拐向南,過五丁關(guān)至寧強縣城,再轉(zhuǎn)西南,經(jīng)牢固關(guān)、黃壩驛、七盤關(guān)入四川界而達成都,約600公里。其中五丁峽又稱金牛峽、寬川峽,《雍大記》記述五丁峽說:“連云疊嶂,壁立數(shù)百仞,幽邃逼窄,僅容一人一騎;亂石嵯峨,澗水湍激,為蜀道之最險。”金牛道秦國不愿修,因為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國家經(jīng)濟承受不起,當然還因為有修筑的困難程度讓秦國有顧慮。就是最后修起的金牛道,還是險峻異常。唐代詩人雍陶從金牛道上經(jīng)過,寫了一首《蜀道倦行因有所感》中說明它的險峻:“亂峰碎石金牛道,過客應(yīng)騎鐵馬行”,足見金牛到險要。另外出川還有劍閣道、東川路和巴嶺路三條道,劍閣道一樣是險象環(huán)生的道路,歷史上出川和入川的商旅官員僧人像剪紙一樣在崇山峻嶺間孑孓穿行。東川路和巴嶺路同樣一場險峻,《太平廣記》中記載:“危峰峻壑,猿徑鳥道。路眠野宿,杜絕人煙。鷙鳥成群,食啖行人?!爆F(xiàn)在我們坐火車,經(jīng)過明月峽,還能感受到這些意境,就是開車走西漢高速,也還是向山下看讓人生畏。蜀地向東去,要經(jīng)過巫山,水陸成了最好的選擇,但經(jīng)過的險灘也不計其數(shù),況且需要的時間又比較長。當然,現(xiàn)在高速公路的修通,已經(jīng)讓我們模糊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這是歷代統(tǒng)治者對蜀地研究所得,它是從政治、軍事和地理上綜合來講的,也是給歷代統(tǒng)治者的歷史借鑒。可以這樣說,蜀地地偏處西南一隅,其戰(zhàn)略地位卻得天獨厚,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這里是盆地,所以易守難攻。在一個王朝被瓦解的時候。地方諸侯就聞風而動,紛紛豎起大王旗,宣布建立自己的王朝。在天下已定,硝煙散盡的時候,在盆地里諸侯還沒有徹底消滅,統(tǒng)治者需要盡最后的努力來收復這片土地。就五代十國時的前后蜀政權(quán),最后還是宋太祖花了很大本錢才實現(xiàn)宋朝的統(tǒng)一。再如明末清初的時候,廣大的中原版圖已在它的統(tǒng)治之下,但當時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之一張獻忠與李自成分道揚鑣以后,率領(lǐng)軍隊輾轉(zhuǎn)來到蜀地,讓清王朝頭痛不已。只有在清王朝在打掃完中原戰(zhàn)場后,才有精力投入到蜀地戰(zhàn)場上。明末清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蜀地的戰(zhàn)亂最為慘烈,不僅有清政府與農(nóng)民起義軍之間的戰(zhàn)爭,同時還有滿人和漢人、地主武裝和農(nóng)民起義軍之間的搏斗。這些都能充分說明“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這個道理。
近現(xiàn)代文人對成都的贊美更不吝文辭,蜀地對文人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他們的文字充滿了溫馨,充滿了靈氣,讓我們充滿了溫暖。
孫中山贊曰:“惟蜀有材,其瑰磊落,自鄒迄彭,一仆百作,宣力民國,厥功允多。”
汪曾祺這樣寫《成都》:“在我到過的城市里,成都時最安靜、最干凈的。在寬平的街上走走,使人覺得很輕松、很自由。成都人的舉止言談都透著悠閑,這種悠閑似乎脫離了時代。”
在賈平凹的《入川小記》中,成都更加閑散:“滿街紅樓綠樹,金橘燦燦。樹葉全沒有動,但卻感到有薰薰的風,眼皮、臉頰很柔和,腳下飄飄的,似乎有幾份醉后的酥軟。我早早晚晚在茶館泡著,喝著茶,聽著身邊一片清淡。這么一杯喝下,清香在口,音樂在耳,一時心胸污濁,一洗而靜,樂而不可言狀也。成都有名的錦江劇院看了幾場川劇,領(lǐng)悟了昆、高、胡、彈、鄧五種聲腔,尤其那高腔,甚是喜愛。當一個人唱眾人和之時,我便也晃頭晃腦,隨之哼哼不已了。”賈平凹完完全全是以一個北方人的視角描寫成都,和我的感受頗為相似。我剛來成都的時候,常常周末和同學蜷縮在茶館的竹椅里,直到茶客散盡,自己才無奈地回家。
余秋雨這樣贊揚《都江堰》:“我以為,在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乃鞑幌耖L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jié)節(jié)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xiāng)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是它的后輩?!?/p>
蕭軍寫了四十年代的成都《憶成都》:“當年漂泊憶蓉城:水碧山清盡有情!諸葛祠前千歲柏;薛濤井溿望江亭。煙花三月鮮于錦;九孔橋橫曲若弓。竹韻蕉聲聽夜雨,孤燈小閣坐更更?!?/p>
海明威在1941年4月中旬來到成都,可能他的主要目的是聲援中國抗戰(zhàn),所以對成都美麗溫婉并沒有留下一些記憶,卻被在新津修建飛機場的壯觀場面吸引了:“八萬民工在修飛機場。沒有現(xiàn)代化的工具,主要靠肩挑背馱。我相信中國人具有移山填海,穿鑿奇跡的能力。成千上萬的民工們赤身露體,有的用竹籃挑土,有的用雞公車推砂石。最引人注目的是夯地面的民工們,他們拖的夯砣重達兩百多斤;他們的夯歌響徹了整個機場上空,宛若大海的浪濤,沖擊巖岸礁石,發(fā)出巨大聲響……似乎回到了法老時代的埃及,似乎看到了修建金字塔的場面?!?/p>
茅盾在他的《如是我見我聞》這樣描寫蜀地:“在意道高崗上縱目四望,那你就明白了空中所見的一叢一叢色彩的集團,實際上是怎么一回事了。從你腳下那一寸土地起,層層而下,如抱如偎,全是梯田橙黃的告訴你,稻已經(jīng)熟了,翠綠和紺青則是不同種類的蔬菜,而中間又有色彩較深的,那是一簇樹木;你又看見半山一簇樹的地方還隱約有些黑點,這是人家。也許你還能看見梯田的多彩的帶環(huán)中,有亮晶晶的圓點,那是水潭。
易君左在他的《錦城七日記》中這樣評價成都:成都的美在于能夠兼剛?cè)岬拿?,兼有“北平”與“江南”之長。它好像戲劇中的皮簧。秦腔激昂悲歌而失之過剛,昆腔細微嫵媚而失之過柔,惟皮簧得其中正,故能普遍。我初到成都,祝福這一座理想中的偉大而美麗的城池,把中華民族的固有德性,從萬方烽火中四圍山色里發(fā)揮廣大出來。
成都真是這樣宜居的城市,有著悠閑“慢”生活的節(jié)奏,充滿了厚重歷史,洋溢著時代活力,讓人來了就留戀忘返!
現(xiàn)在四川是國內(nèi)重要的旅游區(qū),九寨黃龍的山水自不必說,都江堰讓多少的文人墨客甚至國外政要都目瞪口呆,青城山享有“天下幽”,峨眉山天下秀,樂山大佛見證唐朝佛教在蜀地的興盛,是中國第一大石刻佛像,臥龍是大熊貓的棲息地。劍門雄關(guān)和蜀南竹海也遠近聞名。四川是一個包容的地方,歡迎你的來臨。那么成都就是游玩這些景點的中轉(zhuǎn)站,是你理想食宿地?!笆竦离y”已經(jīng)不是問題了,鐵路和高速公路已經(jīng)覆蓋了全省,并且與外面的聯(lián)系也相當便捷,茶杯似的盆地張開雙臂歡迎你。川劇中“變臉”,已經(jīng)風靡了全國,為大家所熟知,許多著名藝人都來成都學藝?,F(xiàn)在成都是一個“超女”之城,是我國文藝的一個亮點。
成都小吃更不必說,真是豐富多彩,讓你胃口大開食欲大增。那是“宮保雞丁”和“回鍋肉”,那是“麻婆豆腐”和“夫妻肺片”,那是“水煮肉片”和“毛血旺”,那是肝腸脆斷的“鍋巴”和“口口脆”,抑或是“韓包子”和“鐘水餃”,或是“賴湯圓”和“龍抄手”,或是綿軟的“蛋烘糕”和肥而不膩的“東坡肘子”,還有走街串巷的“涼面”和“豆花”,在三洞橋上的“鄒鰱魚”和“十二橋的包子”,痣胡子的“龍眼包子”,還有“珍珠元子”,還有天福街的“張鴨子”,還有“白家肥腸粉”和“軍屯鍋盔”,懷遠的“三絕”:豆腐簾子、凍糕、葉兒粑,以至于“崇州三大炮”,洛帶的“傷心涼粉”,唐昌的“豆腐乳”都是絕對的美味。
就是在成都,三國后漢昭陵演變成的武侯祠,唐末建成的杜甫草堂及浣花溪,古香古色的琴臺路、錦里、寬窄巷子和文殊坊,建在百花潭北門錦江邊的散花樓,道教名觀青羊?qū)m和二仙庵,大邑縣的鶴鳴山,還有南宋詩人陸游有贊梅花“從青羊?qū)m到百花潭,二十里香不斷?!边€有歷史悠久的佛家寺廟大慈寺、文殊院、昭覺寺以及新都的寶光寺。金沙遺址讓我們回到了古蜀國時代,追憶那段“開國何茫?!钡钠D難歲月。還有那個唐朝末年王建留給成都的王建墓和孟知祥墓,當然最讓我們記憶深刻的是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天下幽的青城山。還有古代名人留給成都的美好記憶,讓我們無法忘記!沒到春天,大街小巷的芙蓉花,訴說著都市繁華,府南河的水,錦江的細浪,告訴我們錦官城的過去的繁榮的織錦業(yè)。到成都近郊拜訪我們的嚴君平和揚雄,感慨歲月的崢嶸。在合江亭看韋皋留給這個都市的記憶,還是到廊橋上等待馬可·波羅的光臨,或到望江樓上看江水遠去,那是薛濤在江邊的哭泣。在琴臺路遙想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美麗的愛情故事,“文君當壚,相如滌器”是否也在這條街上發(fā)生過?!就是東郊的記憶讓我記住我的母校在成都的東邊,還有那六條最具有文藝情懷的小巷,還有成都周邊一個個古鎮(zhèn)。
成都就是這樣一座城市,讓我二十多年不愿離去。多年前的來到,只想在這里做短暫的停留,不想竟成為長久,還是借用張藝謀給成都的廣告詞給自己一個合理正當定居成都的理由: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我是“少不入川”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根本說不清楚,反正我是快樂地生活在這里。但愿成都繼續(xù)給我快樂,作為我人生的棲息地,它讓我倍感溫暖。日久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
2015年6月22日隨筆8月25日修改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