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jié)。登山晨練時,看到那川流不息的采摘艾草者滿載而歸的場面,我忍不住笑了。你看:登山歸來的人們,或多或少都帶著艾草,他們有的背著、有的攜著、有的提著、有的用購物車拉著、有的用自行車馱著……端午節(jié)的前幾天,只有三三兩兩的登山者采摘艾草,而今天卻是清一色的“該出手時就出手”啦!當然,我也未能免俗地采摘了一把——應應節(jié)日氣氛吧。
在我所居住的這個城市,端午屬于“大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插艾草(有的插在門頭、有的掛在陽臺)。包粽子需要購買原料:糯米、紅豆、蜜棗或紅棗、粽葉;而插艾草則就方便多了,數(shù)里之遙的平頂山上多著呢,大路邊、山林里、山崖上隨處可見,登山晨練回來順手捎回來一把即可。
艾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全草入藥,有溫經(jīng)、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可作“印泥”的原料;艾草還可食用,用嫩艾草葉子制作艾草湯、艾草粿。艾草不是什么名貴花草,是“平民化”的野生植物,但卻渾身是寶??!
可在我的故鄉(xiāng),艾草卻是罕見的東西,在田野里,根本就見不到艾草。我第一次見到艾草,是在1973年。那年春天,我家在村頭蓋起了新房,因為院子是自家拉土填坑而起,不受地界限制,也就相當寬綽了。蓋好新房后,我就“因地制宜”地把院子充分利用:靠院子的西半部,種上榆樹、槐樹,算是“經(jīng)濟林”;在院子偏東的人行道邊,種上石榴、棗樹,權(quán)當“果園”;在窗戶下,我種上了絲瓜、梅豆,好充分利用空間;為了吃菜方便,我還在大門口和上房間的空地上,開出幾十平方的“菜地”,準備種黃瓜、番茄。而就在我平好地、打好畦,還未栽種時,我三歲和八歲的兩個弟弟卻捷足先登,給種上了艾草(到現(xiàn)在我也不知道他們從哪里弄來的艾草根)。我勞動下晌回家一看,勃然大怒,就蠻不講理地給他們拔下來扔到一邊了。他倆回家一看,自知種錯了地方,也就不和我“理論”,又將那被我扔掉的艾草根撿起,“移防”至院子南墻跟。誰知,幾場雨過后,那一片艾草竟然長得郁郁蔥蔥了。
參加工作到地質(zhì)隊后,我像一團飛蓬一樣,隨風飄蕩、四海為家,所到之處,均未見到端午節(jié)插艾草的習俗(也許是我沒注意到),也就再也沒見過艾草了(也許是被我所視而不見,因為著艾草實在是太平凡了)。所以,艾草這個話題,也就離我而去了,以致讓我?guī)缀跬浟诉@種植物的存在。
1985年我回機關(guān)工作,基地就在平頂山市。一到端午節(jié),就見到同事們包粽子、插艾草。還聽他們津津樂道地講起插艾草的作用:什么用于避邪呀,什么用于驅(qū)趕蚊蟲呀……當時,我還是單身生活,這些對我都是“事不關(guān)己”,所以也就是聽聽而已。
1990年底,我的妻子也調(diào)入地質(zhì)隊,6歲的兒子也來到了平頂山。1991年秋,我們分得了新房。1992年,我們一家在自己的家里迎來了團聚后的第一個端午節(jié)。妻子自然是“入鄉(xiāng)隨俗”,興致勃勃地和同事們一起購買包粽子的材料、包粽子;和同事們一起,到菜市上去買兩毛錢一把的艾草(當時年輕,天天都在忙于工作,根本想不到自己上山去采艾草),回來插到門頭上。其后的十幾年間,年年如此。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人們都注重自己的健康了,登山晨練幾乎成為一種“群眾運動”了。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之后,也就加入了這晨練的隊伍,把以前的擇機登山改為天天登山了,只要是天氣允許,基本上常年不斷。每天“東方欲曉”,就踏上登山的征程了。每逢端午節(jié),我也會隨俗,采摘上一把艾草,免得妻子再到菜市上掏一元錢買上一把
來到家里,妻子就會像小孩子過年一樣,興高采烈地把艾草規(guī)規(guī)矩矩地插在門上,還退后兩步欣賞一番。看到妻子“返老還童”的樣子,我也就情不自禁地笑了!
2016年6月9日端午節(jié)于莫測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