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石散記
王琪
園無石不秀,石無題不文。移石入園,題石成景,古來風雅。大像山公園,甘谷名園。園中移石百余顆,大小不一,星羅棋布。或立于湖濱,或坐于路畔,或居于草坪,或隱于樹林;或古拙如野老,或蒼茫如歷史,或優(yōu)雅如弦歌,或空遠如梵唄。處紅塵之境,具天然之趣。實公園一亮點,為游人所注目。然而,不題之石,難以為景。故有大像山公園題石之舉。
主事者,縣建設局也;題石者,縣詩詞楹聯(lián)學會也。2015年仲秋八月,天高云淡,秋高氣爽,學會諸君會于公園湖畔,沐千年佛光,觀新筑之園,題園中之石。
先至崇文園。是園也,東望甘谷一中,西接石子故里,園立石子之像。綠草如茵,花木扶疏。有一石盤膝而坐,似夫子傳道,如哲人沉思。石面如鏡,溫文爾雅,題留之妙石也。會長雒翼踱于石前,臨石而立,如閑云野鶴,氣定神閑。雒老一生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學問人格,堪稱為人師表。退休后,創(chuàng)辦《冀風》雜志,獨守《冀風》十余年,著力傳播甘谷歷史文化,聲名遠播。如今他已年過七旬,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矍鑠。聞公園題石事,欣然前往。此刻,他站立石前,笑意盈盈,云淡風清。見無人主動題詠,便以手撫石,笑而言曰:“大家看化雨春風如何?”和藹可親,長者風范。
有雒老領頭,大家情緒很高。邊走邊議,邊議邊題,不覺已題了幾十處。所題之石,大多以此時此地此景為依托,以甘谷歷史文化為底蘊??坦排c雕今兼容,編新與述舊并舉。不嬌情,不粉飾,不為賦新詩強說愁,接地氣,續(xù)人脈,寓教于樂。有僅一字的,如忠、恕、信;也有六七字的,如有朋自遠方來、我所思兮在漢陽;有懷念古冀名人的,如欽岳、曠西、鏡潭、丹山、楓溆、心如;有道眼前之景的,如仰止、坦然、德不孤、有我?guī)?、兩不厭;有讓人深思的,如樂仁、修遠、三思等等。忽然抬頭,已至尚武園。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丑石數(shù)顆,任意東西,似醉臥沙場,如中流砥柱,正是題留之所。大家對這位家鄉(xiāng)英雄,深懷敬意,一時間,有題遠志的,有題當歸的,有說劍膽的,有說武魂的。俄而至路畔,一石孤立,傲視青天。詩人李來子走至石前,撫石而視。李來子,《冀風》主編,早年從軍,繼而從政。為人豪爽正直,為文直抒胸意。長期筆耕不輟,孜孜不倦,清貧堅守《冀風》陣地十余載。擅寫古詩,尤勝撰聯(lián),是撰聯(lián)高手,曾屢獲大獎。這次公園題石他也是主要倡導者、組織者和策劃者之一。雒老看他撫石良久,笑而言曰:此石非來子莫題。來子豪放,以手指石而言,“接武”。好一個接武,接武魂、接武侯、接武術之鄉(xiāng),接古接今接未來,真是詩人之思,煙波浩渺啊。
過尚武園,至噴泉小廣場。這里北極山門,南望大佛,噴泉如蓮,祭壇如月。一石默然于路畔,如老僧入定,似和尚誦經(jīng),正可題留。有說“禪韻”的,有言“觀音”的,有題“菩提”的?;赝独蠋?,只見他背手而立,仰頭望佛,似在聆聽梵音,又似在仰觀流云。范三畏,西北師大教授,一肚子的學問,一輩子的歷史。研學之余,尤為熱心地方歷史文化的發(fā)掘與整理,研究與傳播。一篇《大像山賦》,渾厚華滋,氣象萬千,紙短情長,言簡意賅,寫盡了大像山的歷史與與風采,風俗與人情,如今鐫刻在公園內(nèi)的石碑上,供人們長長久久地瀏覽傳頌。聽完大家的議論,他才緩緩說道“如是我聞”。肚子里有貨和沒貨就是不一樣啊。
時已過午,題石也畢。返途時,我看了看那些曾經(jīng)伶仃的石頭,如今它們已經(jīng)有了名字,就好像有了歸屬,有了靈魂,不再孤獨,不再流浪,而與公園融為一體,成為公園以及公園之上大像山的一片別樣風景。大像山公園也因這些有靈魂的石頭,而增加了一層文化的華美意蘊。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谷縣扶貧辦
(編輯:作家網(wǎng))